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应,届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将写到的内容作必要的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交代和呼应,是一个问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这好比演戏时,如果第一幕的田上挂着一把宝剑的话,那么,到最后一幕这把宝剑就该让它出鞘。否则,这把宝剑就是多余的道具,一开始就不应当将它挂上去。交代和呼应在文章写作中十分重要,如能运用巧妙,行文比前段后,首尾相衔,前有交代,后有着落,…  相似文献   

2.
文章照应谈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将写到的内容做必要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照应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一)文题照应。即行文与标题的照应。有开头与标题照应、正文与标题照应、结尾与标题照应,都属文题照  相似文献   

3.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的内容做必要的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 交代和呼应在文章写作中十分重要,如能运用巧妙,文章就能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正如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节,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的话,节节俱要想到。” 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一)文题照应。即行文(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与标题的照应。文题照应不仅能画龙点睛,深刻揭示题旨,而  相似文献   

4.
呼应也叫照应,是指新闻前后部分的关照。前面提到的事,后面有交代;后边讲的事,前面要有所提示。这是新闻布局的方法之一。新闻布局就象楼房的建筑蓝图,没有新闻布局,就写不好新闻。把许许多多的事例材料,按照布局先写的事与后写的事要有所照应,前一部分内容与后一部分内容相互呼应,题与文、首与尾都有所关照,才能使新闻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作者的意图,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呼应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5.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封读黄来信,上面写道:“‘编辑同志,不少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课时,都讲到写消息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认为这是消息写作的‘金科玉律’.但我们平时写消息时,‘倒金字塔’结构却采用得很少,为此我感到很困惑,是‘倒金字塔’结构不适合军报的新闻文体呢,还是消息写作有更好的结构斤式?希望您能给予回答。”’接到这封读者来信后,我也困惑了一段时间。不可否认,‘“倒金字塔”结构确实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很好的结构方式,它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最有趣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能紧紧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把文章看下…  相似文献   

7.
平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前面是总括性的话,后面用几个分句说明和解释。使用这样的句子容易出现错误,主要表现就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合理,即“总分不分句子”。所谓总分不分句子,是指“总括性的话后面出现两个以上的分句时,总括性的话后面用的是逗号,分句之间用的是分号,结尾的分句是句号”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一本新书在手,往往先翻前言、后记,在读正文之前,了解一下作者和书的有关情况,这是一般读者的习惯。从出版者来说,应该考虑到读者这种要求,特别是重印过去出版过的书的时候,最好把版本情况作一必要的说明。如果一字不提,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手头有一本沙汀的《记贺龙》,不久前出版的,可以作为例子。一打开这本书,扉页后面就是正文,翻到第121页,有两行小  相似文献   

9.
记者写新闻报道,不能不考虑读者对象,不能不研究读者的心理。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的倒金字塔手法,其产生固然有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限制的时代背景,也是编者、记者研究读者欲知心理的产物,倒金字塔手法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来写,就是因为读者最先要了解的是信息的内核和结果,然后,读者又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欲知事物各个部分。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应该认真研究读者欲知心理的演变规律,并依次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直到把每个细节都交代清楚. 研究读者的欲知心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新闻  相似文献   

10.
<正> 六、图书馆应具有条理性这一节主要谈科学地组织和揭示藏书的问题.所谓条理性就是要把图书馆的藏书组织得井井有条,揭示得一清二楚,给读者的使用提供最大的方便.把藏书组织好并且揭示得充分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好.建筑的格局安排好了,就会使读者在身临其境时能很容易地识别他所处的位置和他所要的图书资料的位置.前面介绍过佛克纳·布朗设计的开放型建筑,内部无固定隔断墙,象是超级市场.这种设计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系统地组织和揭示藏书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是全开架管理的先决条件,而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12.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13.
我们形容短新闻的现场感强时,常用这样的话: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说:好的现场短新闻能够把读者带到事件发生的场景之中,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人,听到现场的各种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短新闻的现场感呢?这需要运用多种白描手法。下面不妨从描写对象角度将白描手法做一些粗略的分类。1、人物白描。就是用白描的方法勾勒人物轮廓。它可以通过肖像、行动、语言的白描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把人写“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人物肖像。在现场短新闻中,往往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简笔勾勒,不作过多交代,使读者有概貌了解,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特写《总书记的问候》,总书记的肖像是这样写的:“最前面的那位(江泽民同志)身材魁梧,身着蓝色中山  相似文献   

14.
要办好期刊杂志,坚持"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十分重要."指导性",就是所刊发文章要坚持正面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对读者在学习和工作上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实用性"就是刊发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在工作学习上有所帮助,受启发;"可读性"就是刊发内容读者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让读者感到好看、有琢磨头.  相似文献   

15.
满足读者心理要求,新闻事实起着主要作用;但新闻背景的交代也不容忽视,有时甚至相当重要。如果在稿子中不注意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资料,阐明新闻的社会意义,那么,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不能接受或不能充分接受新闻所披露的事实,不会或难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目前,不少新闻工作者,或新闻背景意识不强,或以为以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或以为自己清楚就别人也清楚,或一时情况不明而忽视新闻背景材料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写作或发表一些缺乏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而令读者不能满意的新闻。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新闻背景与读者心理”解决好,以进一步“方便读者,发展自己(报纸)”。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7.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一线记者写稿件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正在召开的会议如果按常规来写,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发表的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而一些见报的动态消息也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记者在写稿时完全可以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文效果。记者在写稿件时应多思考、换角度、深挖掘、勤反思。写出吸引读者的靓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加在法.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是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结合.老体上看是符合报纸这件大众传媒的办报方向的。三是晚报有自己的材色栏目与版面.如上海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文化新闻版、体育新闻版、副刊被称为该报的四大支柱,确实都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住广大读者.并长A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