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2012,(7):3-3
英国教育界认为,隐性课程之于价值教育的意义,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甚至更能有效实现并长久保持价值教育的目标,主张通过课外活动、精神关怀、学校风气、教师角色和咨询指导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其汲取个人经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其中,精神关怀是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多数中学将其视为价值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全纳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呼吁全社会重视多样性,主张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开展协作,欢迎并重视每个个体。全纳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全纳学校的建立。全纳学校的出现向当前的普通教育提出了全面改革的要求,本文将从更新教育的目的、创建支持性的学校氛围及重构课程、教师培养观、管理和评价观等五个维度建构全纳学校。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化的思想语境下,分析英国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直接动因、价值基础和理论争鸣,廓清其发展路径的基本脉络,揭示英国公民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国公民教育。价值观合法性危机是英国公民课程构建的基本前提,民主社会目标是公民课程构建的价值基础。从课程目标价值作为其实施效果的考量依据看,目前英国学界对学校是否应当设置公民课仍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缺少公民课教师的充分培训成为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样态学校建设强调以"至善"为价值取向,要求重新看待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开发"学校精神"。友善是新样态学校建设的价值追求之一。学校要通过营造友善合作氛围、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友善品格。  相似文献   

5.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 ,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就是说 ,“学校知识”的问题 ,与其说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 ,不如说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是 ,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 ,诸如学校知识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 ,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初 ,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 ,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 ,把学校中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  相似文献   

6.
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校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课程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方向。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除了正规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外,还必须重视隐含着教育因素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学生组织、教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尤其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注重综合素质的思想意识、崇尚教育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颁布的英国中小国家课程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已正式作为英国中小学基础学科之一。该课程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并规定自2002年9月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将成为11-16岁学生第3阶段和第4阶段的国家教学大纲基础课程。从此,公民教育将作为一门特定的课在英国的学校实施。在此期间,公民教育已在英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随着公民教育在学校的正式实施,讨论还将继续下去。一、公民教育在英国兴起的背景公民教育自上个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各国教育都面临着传统与变革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英国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英国长期形成的改良主义民族传统和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因此在保留传统与进行变革的选择中,总是以不触动传统为原则,主张渐变,反对突变。这样做固然有其稳妥的一面,但往往过于保守,改革显得迟缓,勉强。这一特点相当突出地反映在英国学校课程改革方而。笔者认为,要认识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在课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首先必须了解英国学校课程的传统。只有这  相似文献   

9.
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的起缘及目的本世纪七十年代前,教育社会学未把研究焦点放在课程上,将现存的学校课程视为理所当然,着重探讨课程与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然而,七十年代初兴起于英国以解释论为主的新教育社会学则主张学校的教育知识(主要通过教科书呈现),以及其传递、评价的过...  相似文献   

10.
英国学校长期以来公民课程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英国学校不存在公民教育,也不能得出英国大众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的结论。英国社会和学校的总体教育在几个层面上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的公民教育产生了影响;英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生活在中观层面上起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英国学校的多门学科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公民教育的因素。英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是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协调渐进的。  相似文献   

11.
顾钧  顾俊 《辽宁教育研究》2012,(11):124-128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政策,进行了多次中学课程改革,对高中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强化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改进和完善证书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呈现出了明显的中央政府教育集权化的倾向。这些高中课程改革为提高英国中等教育水平、促进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职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之间的分野十分明显,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THE BRITIS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WEST AFRICA: A HISTORICAL STUDY – Only recently have African nations begun to make their way towards establishing genuinely autonomous educ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indigenous cultur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n British West Africa in its links with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earl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the imposition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For over 300 year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was essentially European in nature. African interest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were largely excluded, as “bookwork” was favored over “handwork”. The colonial curriculum also helped introduce a new social order to West Africa, leading to the rise of new local elites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foreign European language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idea of a “civilized” person, promoted through the colonial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ed new local elites with different sets of values and expectations that often made them strangers in their own societies. It also describ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curriculum and the repeated failure of education-reform efforts.  相似文献   

13.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要使学校的融合教育更富有成效,应重视课程问题。学校应调查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融合教育课程目标、构建融合教育内容,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在课程实施时贯彻渗透性、活动性、合作性原则,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融合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E BRITIS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WEST AFRICA: A HISTORICAL STUDY – Only recently have African nations begun to make their way towards establishing genuinely autonomous educ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indigenous cultur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n British West Africa in its links with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earl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and the imposition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For over 300 year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was essentially European in nature. African interest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were largely excluded, as “bookwork” was favored over “handwork”. The colonial curriculum also helped introduce a new social order to West Africa, leading to the rise of new local elites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foreign European language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idea of a “civilized” person, promoted through the colonial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ed new local elites with different sets of values and expectations that often made them strangers in their own societies. It also describ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curriculum and the repeated failure of education-reform efforts.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关注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目的放在商品特定符号价值上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易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而迷失人生价值观,追逐自我而异化人际价值观,崇尚消费而消解社会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应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符号消费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教育策略: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信仰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修养;将社会、环境问题引入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鉴别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是美国各级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美国儿童早期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对儿童早期公民教育的知识、价值观与品德、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目标都给予了详细阐述。这对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社会领域教育颇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寻求适合其发展的职业之路,是世界各国普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改进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现状的若干对策建议,即:政府需要给于经费支持;学校应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展多样职业实践活动,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家长应更新职业理念、提升职业素养,注重对孩子进行职业引导、帮助孩子进行职业体验;社会应营造职业启蒙教育氛围,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交流,建立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关注支持职业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9.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人不可须臾分离的活动领域,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学校生活是多种形态交织的特殊生活,既包括有计划的教育生活,也包括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生活通过课程复制和传递着课题化的世界,具有被动性和封闭性特征。而学校日常生活则可以引发学习主动而自然地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学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路径。为此,教育者应重视日常生活文化育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但这种路径也存在复合性、不确定性等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反思性的学研文化,开展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批判与改进,从而为学校生活育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