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流动伦理是教师流动实践中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总和。教师流动伦理具有历史性、人文性与公益性特征。教师流动伦理的路径选择在于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性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统一,差异公平与弱势补偿契合。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应该坚持公平、人本化与效率等伦理原则。然而,对教师群体伦理诉求的忽视,折损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在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运行中,存在着信息素养与教师民主参与性的背离、工具理性与政策人道价值取向的冲突、物质效率与政策非物化价值取向的纠葛等伦理困境。教育政策陷入伦理困境有以下因素:科层化组织管理的固化、技术化治理的政治逻辑偏向和“功利主义”的倾向等。从教育政策程序伦理、内容伦理和主体伦理等维度,应将教师群体由“旁听者”转为“局内人”,基于技术伦理规范向内重塑教师内生道德,发挥主体微观权力的道德化和再生功能,以使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变成一种更具伦理意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教师流动蕴含着强烈的伦理价值追求。由于多元利益冲突及其他种种原因,我国教师流动在实践中存在着功利性肆虐、工具理性张扬和教师参与失语等伦理困境。为实现教师流动伦理的回归,我国教师流动要做到功利性与超功利目标的契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他者谋划与主体参与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教师德性伦理是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伦理精神自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教师德性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教师伦理责任、教师道德人格和教师道德义务,具有内在性、自律性、超越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师流动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完善,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理念以强制性主导,政策规定零散、凌乱,缺乏体系性,政策执行偏离目标而走向失真,政策内容贫乏和不合法等问题。为此,要确立以人文本,重在引导的教师流动政策理念;形成健全完善,具有操作性的教师流动政策体系;构建利益表达协调机制,改进教师流动政策执行过程;推进清理修订,强化教师流动新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伦理决策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主体,在伦理情境中识别伦理问题,并在多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个伦理上更可辩护的行动方案的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个过程以伦理情境为起点,以伦理规范或理论为参照,以道德敏感识别伦理问题,以道德想象寻求多重方案,运用道德判断选择某个行动方案,并借助道德勇气将这个方案付诸行动。由于教师身份或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伦理决策通常呈现出教育性、专业性和审慎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家长、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进行专业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事实和伦理行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教师职业发展、道德成长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教师专业伦理基本内涵解读出发,分析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的现象及原因,探究教师专业伦理重塑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其中教师的职责发挥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工具理性的主导下,高职教师职业伦理面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主体价值的至上性和道德责任的狭隘性等困境。为此,必须突破现代性的理论局限,合理定位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创建师生彼此关怀的伦理关系,并在强调道德反思与自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道德责任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西方对教师道德的研究经历了从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伦理的转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政策规范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教师教育角度关注专业伦理教育问题的重视略显不足。西方国家促进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和教师教育走出困境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安方琪 《教育导刊》2014,(10):51-53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西方对教师道德的研究经历了从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伦理的转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政策规范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教师教育角度关注专业伦理教育问题的重视略显不足。西方国家教师通过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促进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和教师教育走出困境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2.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对民国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和特点进行伦理分析,围绕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有赖于社会各方利益诉求之间的妥协与和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特殊责任;要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决策"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和底线公平伦理观;构建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准则,对决策活动进行道德审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成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应采取弱势强补、逆境决策策略,对社会发展进行伦理"底线约束",防止社会发展的断裂;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强化国家责任,形成合理的教育利益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教师流动的主导、流动过程、流向和流动的效果等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教师流动进行比较。呈现了我国教师流动的不足,并以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提出了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的建议:第一,推动教师流动的制度化、法制化;第二,教师流动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质量提高为目的;第三,改革教师的人事制度;第四,实行同工同酬,出台特殊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75-82
在一种道德思维的观照下,我国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需在一种伦理视域中,首先改变以往局限于理想道德期待的做法,加强职业的底线伦理建设;其次改变以往局限于抽象、笼统道德要求的做法,加强职业的专业伦理建设;最后进一步明确规范的主体及其性质定位,确实有效地发挥其对教师言行的自律性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分步实施原则和地方政府主导原则,促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有序运行;要完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形成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社会基础,创设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推动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有效实施;要强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县域管理力度,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政策,将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纳入政府管理行为,纳入义务教育教师考核范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组织情境的伦理特征是组织成员道德行为的重要制约因素,推而论之,学校组织的伦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教师的道德成长。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伦理性表明,高度分工、弱关系的学校组织结构不利于教师道德成长,制度滞后的学校组织文化不利于教师道德成长。要促进教师的道德成长,就必须对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伦理性特征进行改造,以团队任务分工为主导,重构有德性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制度创建为主线,重建有德性的学校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面临专业伦理缺位的问题。应基于行动研究的伦理关系,确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师生关系上,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上,坚持平等合作、民主参与和专业判断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探究与实践反思中,保持改进、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与同行及专业研究者合作中,秉持民主开放、信任合作和专业自主的专业精神。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伦理,是在必要的制度规约下,教师主体不断的道德认同、承诺与践履,实现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整合与同构,生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职业伦理由教师职业伦理关系、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个人德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四个要素组成,四者息息相关。随着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变至后现代社会,他律时期统一的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开始减弱,道德环境变得宽松,道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多极化开始出现,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从"教师主宰"走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职业规范从他律时期的"服从"走向自律时期的"主动构建",教师个人德性走向伦理反省与自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从"规则中心"走向"关怀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