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江州濂溪书堂记》,赞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将其当作有宋匡扶孔孟"道统"第一人,并把"濂溪书堂"看作此千载不传"道统"之教育载体。因此,"濂溪之学"的说法自然为后人所接受。但作为首位理学家书院讲学象征的"书堂",其具体的相关事迹却一直未被系统发掘和整理,以至于后世学者间或有疑。本文将对此作些初步的、尽可能全面的整理与考证,以期进一步明晰濂溪书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管士轩 《教师》2014,(24):5-7
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自先秦以来皆是一脉相承的,其道统与学说及追求大同社会之宗旨虽历千载而不曾改变。孟子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孟而后至今,又两千多年,圣人之事业、圣贤之道统,莫非又无来者而濒临断绝……  相似文献   

3.
"中华宗教诗学"指几千年来以诗承传的中华根本性民族精神:忧患、知耻、奋进、慎思。这种宗教的根本性在于它既不同于佛教,亦不同于道教,与儒家道统亦有区别。而宗教诗学指士人把诗作作为他特殊的传导方式和批评方式,它应从先秦孔子"删诗之旨"即很成熟,此后各代均有自己变现,宋代士人又对之进行了内涵与方式的再完善。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5-21
朱熹的道统论代表了传统儒学道统论的高峰,而牟宗三的道统论则代表了现代新儒学道统论的高峰。二者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三种意识:均对儒家圣人传道的认同意识,均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均视自己为接续儒家道统论之正宗的正统意识。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道统观方面、对待经典方面、心性关系方面和工夫论方面。客观把握和认识二者之异同,对于研究者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哲学的性质为根据,可以把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若干学派。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试图透过对现代新儒家之文化哲学的梳理与廓清,从道统论、中体优于西体、精神高于物质、西学中源说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化经典教学有效性研究,提倡"吸取古人的深思、反省生活的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的新思潮,以达到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之目的。贯彻"文道统一"的教学模式,形成经典系列教材,通过虚心涵咏、示范引领、有效评价,涵养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实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获得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使之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而"文道统一"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文"与"道"  相似文献   

9.
祢衡的《鹦鹉赋》以一只被禁闭的鹦鹉来表达自己在世俗生活中所受到的羁绊以及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他所开创的这种笼中之鸟的哀鸣的赋体风格,是对以前鸟类赋的突破,同时也开启了以后大量的类似之作。因此,祢衡的《鹦鹉赋》在鸟类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键是一位为当代诗坛所瞩目的诗人,他所践行的诗歌写作方式不仅是"审美",更是"求道"。这"道"是"心之道",是心灵在直面自我生命与大千世界时如何求得救赎与超越的真理。杨键把传统文化精义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对当下诗歌写作无疑是个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立足于主客二分哲学基础的现代教育面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矛盾重生。海德格尔一反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寻求回到苏格拉底以前主客尚未二分的思想,指出存在并非主客二元分明。他对于存在之"在世之在"的思考予以教育诸多启示,启示教育应培养"在世之人",应注重营造育人的"整体氛围",并引导学生以将来为导向进行本真筹划,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的诗学批评强调"以诗解诗",重文本"内部研究",以"回向文学"为关切,反拨"阶级分析法",带动了二十世纪后期诗学批评范式的转换。其诗学批评特点之成型,一则源自其浓厚的家学背景、西学积淀与对游戏文字之偏爱;再则,亦为异化时代下无根知识分子之流亡经历、现代知识人之象牙塔心态与传统儒士之怀旧情结使然。  相似文献   

13.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14.
儒学在当前如何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家传统"道统"的确立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的方式,保持了儒学思想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偏颇之处,阻碍了儒学自身的发展。重估儒家之"道统",目的就是解决当代儒学如何与其他不同文化共处的问题。儒学应该勇敢地破除"道统"观念偏颇性的一面,以泽及"天下"的胸怀积极地与各种不同文化进行沟通,承担其应有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周文进 《文教资料》2008,22(4):38-39
判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句子,但是,作为主要判断词的"是",它的产生年代、成熟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经过一番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判断词"是"的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助动词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代词"是"发展成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道防线,跨过这道防线,"是"就被视同动词而与指示代词彻底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7.
唐宋以来视荀子为歧出,认为孔孟一系才是正宗。然跳脱如此框架,破除"以孟解孔""以孟批荀"的框架,重新检视孔子不言之"性"与"天道",可以发现荀子的"性恶论"与"天人之分"其实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而《荀子》一书之所以集中论述"性恶"与"天人之分"的思维,正是为批驳孟子悖离传统——擅改"性"之内涵并过度强调"天人合一"的内在思维,欲捍卫儒家之正统而不得不做出的批判。这不仅不是儒学之歧途,反倒反映荀子作为儒学正宗的合理性。只要能够正确理解"性恶"是在"礼义"脉络下的"自然人性论";而"天人之分"是"合中有分"的天人关系表述,孔荀学说便无磗格。由此便可以重构儒学道统,建立"孔荀"范式。  相似文献   

18.
正千年历史的书院,随着清末光绪帝的一纸诏令而被宣告废止。随着西方文化鱼贯而入,国人幵始厌弃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化,将目光转向西方文化。虽然西方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河床,但我们旳传统文化却因此而失去家园。余英时用"游魂"来比喻失去寄身之所的现代儒学。如果说儒学是"魂",那么书院是"体",只有儒学之"魂"与  相似文献   

19.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的确,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要紧紧地附着在教育教学这个"体"上,要真正回到教学指挥的位置上去;而"魂"之于"体",既不能做"甩手掌柜",亦不宜越俎代庖。我的观点是:回归"引领"身位,方能魂体相依,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明确指出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并强调"三育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