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育近代化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考察活动都是因教育改革而发起,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以后,清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其直接原因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革。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推行了三次变革,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变革首尾相衔,代表了晚清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三个不同阶段。笔者认为戊戌变法受洋务运动的影响甚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端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南斯拉夫首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接着苏联、波兰、匈牙利相继跟进。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始于苏联柯西金推行的新经济体制,至1968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现代化开始的标志是19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的洋务运动.20世纪初年开始的十年新政中,中国出现了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教育事业和仿行宪政热潮,这使近代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又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而这两次以清王朝为主体的早期现代化运动都与此前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密切相关.因此,近代农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强新政",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政治守旧的局限。此后镇压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虚行清末"新政",清朝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顽固保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统治,更未能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近代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曾三次掀起波澜壮阔的国际性改革潮流.第一次是18世纪中后期,风行于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开明专制"的改革潮流.第二次是19世纪50-70年代,发生在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改革潮流.第三次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几乎席卷整个亚洲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改革潮流.这三次改革潮流,对近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近代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曾三次掀起波澜壮阔的国际性改革潮流。第一次是18世纪中后期,风行于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开明专制”的改革潮流。第二次是19世纪50—70年代,发生在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改革潮流。第三次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几乎席卷整个亚洲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改革潮流。这三次改革潮流,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日本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的大学发展经过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第一次改革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第二次改革以后,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第三次改革时期,第三次改革以大学内部体制改革与教育改革为中心,正在探索建立适应21世纪的新的大学制度。本文着重分析了第三次大学改革的过程及高度化,个性化,活性化之改革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局”时期。震惊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人物积极从国外引进军事装备和机器生产,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世界工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美国先后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到中国、日本等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展,它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深深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二战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续至今,它无论从规模、速度和影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两次.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专题导读】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世界工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美国先后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日本等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展,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也深深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我想谈以下几点肤浅认识.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际上经历了三次大的数学课程改革运动.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史称“克莱因一贝利运动”,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中叶,史称“新数运动”,第三次数学课程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的这三次数学教育改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改革中存在着许多永恒的课题.例如,数学…  相似文献   

14.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三次科技革命指的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开始的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社会思潮在西方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曾经出现过三次浪潮。第一次大约出现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它以要求政治平等为主要目的。第二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8.
随着19世纪60年代初《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外国传教士深入衡阳,其侵略行为激起了衡阳民众的反抗,其中19世纪60年代与20世纪初发生的教案最为典型,是近代湖南爱国运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师范教育制度发轫于19世纪30年代,重大的师范教育改革也大体始于这一时期并经历了师范学校(1823年—19世纪末)、师范学院(20世纪上半叶)、大学教育院系(20世纪50年代至今)三大阶段。20世纪初以来,各教育流派学者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见仁见智,观点互异,各师范机构的改革活动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改革建议和改革活动,呈现了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构成美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同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20.
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其代表人物除斯宾塞外,尚有赫胥黎、尼采等人。社会达尔文主义输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学说一输入就对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输入中国的时间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约在19世纪70年代),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却远远不如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