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完整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为我们观察、分析和研究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如何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如何用一套精确的现代科学语言揭示和刻划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这些宝贵思想遗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学者曾尝试用系统科学(所谓“新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来描述历史唯物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夹杂着许多“类比加思辨”的内容.看来,历史唯物论的完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而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辩证法、历史观和教育观四个维度来考察和探究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方面的探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已久,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西方历史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中产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解读值得我们深思,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评价很有必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多由二元论主导。康德与黑格尔也只是一种抽象的一元,是不彻底的一元论。马克思在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坚持彻底一元论的核心在于一切力量的基础在于物质。马克思的一元论不同于以往的唯物一元论,而是以经济为切入点的社会总体一元论。  相似文献   

5.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 ,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但两者的分离却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 ,但在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 ,两者却陷入了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并且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系统批判了杜林各个方面的谬论,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然而恩格斯与杜林在哲学上是怎样进行论战的?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这部巨著,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理解和掌握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搞清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研究和确定杜林哲学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另一方面,还要探讨和领会恩格斯在批判中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又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杜林哲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恩格斯批判的主要锋芒和理论阐述的重点,从恩格斯批判锋芒之所向和正面论述的基本原理中,又有助于我们认清杜林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基础和功能于洪卫长期以来,不少人因存在学哲学无用的模糊认识,严重影响了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是,既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人们提高自己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自觉程度和实际效益。而要改变这...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它的世界观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认识论、价值观是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事业中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括弧内前一数字为期数,后一数字为页码).哲学·哲学史令假象与极左路线重读《人为什么犯错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 —兼与薛志贤同志商榷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兼论哲学体系问题唯心主义平议关于评价唯心主义的浅见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关于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 —与丁宝兰同志商榷庄子思想研究(上)孟子研究管见成一丰(1一21)刘文义(3。3)刘歌德(2一12) 薛志贤(2.2Q) 陈俊氏(102)李敏生峋德荣(4.17) 陈俊民(4.3)潘富恩施昌东(3010) 童书业遗著(4024) 元运德(4一34)余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带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是宇宙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而是历史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其关注的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人类世界,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曾有保留地接受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但他绝不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是在批判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继而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对宇宙观问题失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论。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三个特点。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要研究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伦理学道德离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无法阐述清楚,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与辩证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我们在开展中国伦理学的研究中,不可脱离实践唯物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伦理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该进行人生观教育,这一看法近几年来已基本统一。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人生观教育是不是只是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还是基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一基本前提?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人生观教育,既是基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一基本前提,又是出于贯彻理论教育联系实际原则的需要。唯有立足于这个理论高度,才能确认进行人生观教育是哲学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始终坚持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那种因时而异、忽冷忽热的状态。由此可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人生观教育,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家与哲学无关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科学家依靠自发的唯物主义虽然也能作出重大的科学贡献,但容易走不必要的弯路,甚至陷入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从而阻碍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是观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唯一正确的哲学。自然科学家如能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他们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成就。因此,我国的自然科学家只有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才能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端,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发端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缺席的。当时学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来,形成了不少极富个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初次结合。在从1949年到1978年近三十年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独享”,这一时期的介入有利有弊。进入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新转向,恢复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生机。这一生机的回复,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远离,而是两者的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16.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以人为本”这一命题便受到了哲学界的极大关注。有人把它作为本体论的命题,有人把它作为价值论的命题,有人强调它凸显了人道主义。本文认为,它是涵盖着本体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性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以及现实人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解读和分析《提纲》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重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认识了社会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批评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了自己的为了人类解放服务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特征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哲学本身属于一项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哲学也是对于方法论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某种大众化的内涵为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特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及认知探讨,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推进依据、推进路径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历来被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所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哲学作为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哲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