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了解,目前很多父母在陪读。初入小学要陪读,上了中学还要陪读;学习自控力差要陪读,学习成绩不佳要陪读。似乎陪读就能让孩子成绩更好,学习更自觉。果真这样吗? 诚然,对于初人学的新生,陪读还是有必要的。从幼儿园无规律的散漫到小学有规律的学习,从整天在外跑跑跳跳到在教室里安安静静,陪读,在督促学习、约束玩耍行为、  相似文献   

2.
“可怜父母心”,家长陪读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学有所成。陪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在生活水平高的城镇,陪伴学龄前儿童乃至初中高中学生学习的“陪读族”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人生十六七》2012,(10):14-14
随着孩子为学习而奋战,有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全程”陪读,甚至还有家长觉得有必要放弃职业而做个全职的陪读父母。那么,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有必要呢?陪读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帮助或副作用呢?  相似文献   

4.
骆蓉 《家庭教育》2011,(9):22-23
每个学期一开学,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总是忙得不亦乐乎,讨论最多的就是要不要“陪读”、怎么“陪读”来配合老师的教学,让孩子的学习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6.
“彼得·潘”是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的同名幻想剧本中的主角,他是个永不长大的孩子。“彼得·潘”病症喻指依赖他人不肯长大的孩子。小学生学习上“彼得·潘”病症喻指小学生学习时学校里依赖教师、家里依赖家长的依赖心理及其行为表现: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以依赖家长为例,表现在陪读现象严重。“陪”者,伴随、辅佐,通“赔”也,陪读可分为“陪伴督促”型、“学习辅导”型、“简单替代”型,据某  相似文献   

7.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实在太简单了。往往教师没有讲完,他们已经做完练习,然后只好“陪读”。中下等智力的学生跟着教师的进程走,无福无祸。智力好的孩子反应快,动作快,往往招来“灾难”。其结果是聪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
谢军 《家庭教育》2011,(9):18-19
陪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无论用怎样的形式陪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一个高明的“家教”就要做善于启发孩子思考的陪读者。  相似文献   

10.
家长陪读ABC     
家长陪读,只要条件允许,方法得当,对孩子的学习进步是有好处的,现提出以下几点陪读意见,供家长们参考。一、要耐心,不要急躁。有的家长在陪读过程中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发脾气、训斥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这些做法,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而且还会使孩子厌烦学习。孩子掌握  相似文献   

11.
陪读一般是指家长花大量精力陪子女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多家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三陪’程序.时下,常常听到一些人痛说其为子女学习操心的苦与累,看到他们那如荷重负、忧心忡忡的的样子,着实让人同情.做父母做长辈的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来陪伴孩子预习、复习、做作业,这种”三陪”是真的帮了孩子,还是实质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课堂的舞蹈学习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律动爱表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下降趋势,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许多学生尤其是在律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或是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置之不理,或是在搅混水、瞎捣乱.男生很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对于你所要求的动作他们更多是一片“嘘”声来回应你,曾经有些男生居然说:“这么娘娘腔的动作我才不做!”静下来仔细分析其实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段的男生在舞蹈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3.
“彼得·潘”是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的同名幻想剧本中的主角,他是个永不长大的孩子。“彼得·潘”病症喻指依赖他人不肯长大的孩子。小学生学习上的“彼得·潘”病症喻指小学生学习时学校里依赖教师、家里依赖家长的依赖心理及其行为表现: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以依赖家长为例,表现在陪读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孩子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造成的,而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往往与家长有关。从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考虑,家长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不要陪读。心理专家发现,对孩子而言,“陪读”极易形成双重依赖,即思维依赖和情感依赖。有家长陪他做功课,不懂就可以问家长,自己动脑的主动性就降低了;做功课时有人陪着,就不会有孤寂感,但长期这样就很难从心理上断乳。2.最好别让孩子在卧室里学习。孩子在家学习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有一个能够安静地学习的房间。但现在孩子的房间往往挂满了各种卡通或娃娃之类的玩具,孩子…  相似文献   

15.
最 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 “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 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 陶行知说:“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中小学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什么事也不要管,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制学校就读时,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  相似文献   

16.
浅议陪读     
家长陪读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产物。所谓陪读就是孩子在家里做作业或学习时,家长坐在孩子身边进行指导、检查、督促或监视,直到孩子做完作业或学完功课为止。家长陪读从近期看,孩子的学习困难暂时被解决了,学习成绩似乎也有所提高,家长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时的平衡和安慰。但是,在忽视学习主体积极性的陪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效应!即强化了孩子的依附性人格,剥夺了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锻炼的机会,最终可能使孩子成为缺乏责任心和坚持性、做事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课以学习楷书为主。到了高年级,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小学语教学大纲要求:高年级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抄写汉字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为了使学生无论是记课堂笔记,还是做课后作业,能够达到这些要求,仅仅会写楷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写“行楷”。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所以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在小镇里有着一群专门出租简易房陪孩子读书的“特殊妈妈”。这些专业化陪读大军说明我们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特别急切,那么孩子学习生活中要不要做孩子的伴读呢?本文从多角度来剖析利弊望能给各位家长一点中肯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20.
家教信息     
家长陪学好吗? 前不久,在上海市四川中路上的一家书店,列有一套名为“小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丛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各6本。看来,家长将要从“陪读”走向“陪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