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改革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对话和合作的课程文化。为保证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家长参与课程,给予课程合作与支持,成为开放、对话和合作的课程文化应有的含义。家校合作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长参与和支持成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外部因素。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角色的错位,流于形式的家校合作,导致了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影响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因此家长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责任与地位,以积极的心态适应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完全融入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对话、合作的课程文化。而家长参与课程改革,并给予积极的支持,是开放、对话和合作的课程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学生家长恰是社会上的直接相关者。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便积极探索建立让家长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使学校与家长在课程改革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1.让家长做课程改革的支持者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校刊物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宣传课改的目的、意义和做法,使家长明白新的教学要求、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更新其教育观念。通过家校合作日,我们把家长请进课堂,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新课堂,另一…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学习型的课程改革共同体,一种共同的课程愿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新局面,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是怎样产生、新课程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新课程“新”在何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课程改革的时代。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新课程倡导与家长合作,面对新形势,家长需要转变旧角色、树立新思想。一、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单单是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合作,而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更是需要家校合作。在新课程改革中,家长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家庭只有通力合作,扩大家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课程改革的时代。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公共体的一分子。面对新课程,面对新形式,我们的中学图书馆工作需要转变角色,树立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家长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地参与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的过程中来.家长角色缺失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形成了“双轨制”;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认识误区,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偏差;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教育支持,导致教师压力加剧.家长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参与、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以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推进激励着家长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家长登录平台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特征表现为:尊重权利,操作简易,家校沟通,信息互联。家长登录平台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鼓励学生行使个体的合法权利,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鼓励大学开放式办学,助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钱晓敏  范勇 《中学教育》2022,19(1):54-62
家庭作业是连接家校的重要桥梁,也是引发家校冲突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家庭作业检查为切入口,分析冲突中教师的行为与动机,查探教师实施家校合作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并以此提升家校共育实效。通过对我国东部某S市820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1)教师应对家校冲突问题的行为表现总体较好,主张对话化解冲突。(2)教师对待家长个人意见态度矛盾,徘徊于"服务提供商"和"专业人员"身份定位之间。(3)教师认可作业检查的本质在育人,但部分教师动机水平较低。(4)教师关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赞同家长灵活参与作业检查。对此,学校需要建立机制,提供有效支持与指导;教师需要与家长有效对话,积极承担教育职责;家长需要信任教师,有效发挥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专家协助,教师与家长联手,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专递     
自2001年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我们期待建立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五年来,新课改以全新的理念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尴尬局面,新课改遭受质疑。改革在继续,争论也会继续,关键是何去何从?让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不是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参与。家长参与可以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高金萍  贾登炜 《中国教师》2010,(Z1):250-251
<正>"对话"是现代课程重要的主题词,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新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是评说语文教学的一个尺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文本对话必将成为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实施这一理念,必须得真正理解和把握"对话"。  相似文献   

15.
学校课程领导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领导的落脚点,它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和推进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转变校长的课程领导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创建学校共同愿景;塑造以对话、支持、合作、共享为特点的开放型学校文化;为教师赋权,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王艳玲 《现代教育科学》2006,(3):123-124,91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不是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参与.家长参与可以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家校合作是新课程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重智轻德等落后的家教观与新课程提倡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相背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视家长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 ;另一方面要探索家校合作的新策略 ,建构“学校领导家庭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14年9月至今,绿苑小学校本化推进长宁家校共育计划,整体性实施"家校共育3+X计划"。以"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实施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了阅读计划、运动计划、劳动计划和X计划(玩转地球)的开放课程,并积极开发了家校共育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成立家校共育家长联盟,建立爸爸妈妈专场家长会,举行常态化的家校开放活动,形成了有课程、有平台、有体验、有评价的"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新格局。当下学校在家校关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家  相似文献   

19.
黄正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即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要营造这样的课程文化,教师就必须创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很多问题当能迎刃而解。如将家校合作与新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