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要"接地气"。"接地气"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  相似文献   

2.
正"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4.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  相似文献   

5.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展、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 《高中生》2014,(10):6-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反观当下一些学生写记叙文,他们在情节设计时接的不是"地气",而是"仙气",穿越、超级链接、脑筋急转弯等手段轮番使用,  相似文献   

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老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8.
姜有荣 《新读写》2014,(1):36-38
“接地气”是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伊始,无论是习主席接地气的掠心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抑或是大萌子接地气的倾心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举国震憾,全民传颂。接地气的一问或一曲,在激发民众心灵共鸣的同时,"接地气"理念也引发思想品德教师的思考。被奉为"高大上"的思想品德课怎样从"神坛"俯下身姿接地气呢?一、生活是气之源接地气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片面灌输、粗暴简单,更不是说教多于实践、敷衍多于内化,而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从个体的生活需要着眼,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明理导行,让思想品德课活色生香、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最新的连载故事登场喽!这次的连载光听名字就够吸引人的了———《电脑杀手》!一个生活在电脑里的杀手,它是怎么行动的呢?班干部,大大小小也算是个官吧,同学们呢,自然就是老百姓了。这当官的要是不好,老百姓自然会反对他啦!各位,且来看看这次的读者点发故事《州官与百姓》吧!这期的作文中,幽默类的可真不少,《幽默小故事》啦,《幽默小童话》啦,还都挺有意思!本期导读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智慧在民间,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文化同样充满生命力。范老师认为,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不能虚浮,应该“接地气”。范老师对“接地气”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含义有自己的认识。上中学时,他从郭沫若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热爱大自然;工作后,他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依民心所向思考,按百姓所需办事;退休后,他又从生活阅历中总结出,智慧,就是“接地气”。  相似文献   

12.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8,(1):26-29
<正>《惊蛰之后》是李育善的第三部散文集,作者以近乎实录的方式,呈现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多了一份社会忧患和责任意识。在这部作品集中,作者抛弃散文的"盆景"制作,也不愿营造散文的"后花园",而是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认认真真思考,扎扎实实写作,是直面时代、心系百姓,有生活质感的作品。一、从火热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程华(以下简称程):李老师,你的第一部散文集《李育善散文集》[1]多写亲情和友情,感情真  相似文献   

14.
<正>名篇解读:民间故事中的百姓智慧《牛郎织女》是一篇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中国有四大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也被称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那么,《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智慧呢?  相似文献   

15.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人民是幸福中国的主人,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让老百姓生活的舒心,放心,安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家人深有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洛杉矶时报》曾这样评论:"《怦然心动》就是一部小众的、特别的电影,它将你置于一种温暖的、有趣的,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直到最后给你一个看上去也并不那么不靠谱的美好的故事。"同样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很棒的家庭类型的电影,本片对于初恋、家庭生活以及人生态度等的细节方面给我们以启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伊始,无论是习主席接地气的掠心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抑或是大萌子接地气的倾心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举国震憾,全民传颂。接地气的一问或一曲,在激发民众心灵共鸣的同时,“接地气”理念也引发思想品德教师的思考。被奉为“高大上”的思想品德课怎样从“神坛”俯下身姿接地气呢?一、生活是气之源  相似文献   

19.
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也许并不关心教育的称谓是否有"素质"二字。从社会大众的角度说,教育不是理论、无须争辩,因此教育其实很简单,它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成长要健康,读书要快乐。  相似文献   

20.
老阳 《老年教育》2014,(10):14-16
<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轻喜剧曾一度成为我国银幕喜剧的主流。它们虽然以歌颂性喜剧为基调,却不乏善意而辛辣的讽刺,使广大观众在娱乐中得到教益。影片《锦上添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汪洋厂长下了"死命令"《锦上添花》是北影厂摄制的第一部喜剧片。它的诞生可谓是厂长汪洋"逼"出来的。自从被称为"歌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