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虚拟学习社区是学习者网上学习的主要场所,基于Web2.0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可解决传统虚拟学习社区中寻找学习伙伴与归属感难、分享学习资源难等问题,设计了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的五大功能模块,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归属感的概念,分析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强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妍妍 《图书馆学刊》2009,31(12):47-49
虚拟学习社区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环境之一,为了避免网络迷航,同时为了激励大学生更好地使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建议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4.
如何重建乡村社会的归属感,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研究范式,选择了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的傣族村寨曼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索传播基础结构在乡村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传统民族村寨中,微观层次的人际传播和中观层次的组织传播,在曼朗村寨社区归属感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研究用户采纳虚拟学术社区的影响因素,获取用户对虚拟学术社区的态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广虚拟学术社区、方便虚拟学术社区用户学习或科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UTAUT模型,结合用户采纳虚拟学术社区的基本特征,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分析,进行模型验证。研究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正向显著影响用户采纳意愿,努力期望正向显著影响绩效期望,便利条件正向显著影响努力期望。  相似文献   

6.
宋钰 《视听》2023,(1):131-134
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其消费却延伸至现实世界并创造出消费神话。研究发现,从技术机制看,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偶像打造的智能化虚拟人格,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为粉丝营造的极具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均有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从传播主体看,虚拟偶像通过身体的符号化与媒介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欲望。从消费者视角看,虚拟偶像利用粉丝的参与、投射、巩固,在其情感结构中注入亲密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驱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知识共享、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的三者关系,文章使用知识共享量表、学习投入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整体分层抽取的安徽省芜湖市3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知识共享与学习投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9 p<0.01),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知识共享与积极心理资本之间呈正相关(r=0.57 p<0.01),积极心理资本在知识共享与学习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虚拟学习社区是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种很有价值潜力的网络学习方式,以虚拟学习社区和知识交流模型为基础,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剖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课题和知识交流方式,并提出关于当前论坛知识交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虚拟学习社区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情景因素,认为情景是诸多因素中影响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基于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提出了基于不同情景的知识转移模式,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义超 《视听》2018,(6):164-165
虚拟社区是进入存量竞争的移动游戏领域维持用户群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选取"奇迹暖暖"用户群体作为样本,根据对其的访谈内容和社区感的相关理论,对虚拟社区感的概念和维度进行了测量,确定归属感、责任感、沉浸感这三个变量,进而对发放的200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员对虚拟社区的沉浸感对移动游戏用户黏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归属感和责任感对移动游戏用户黏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学生休闲动机对于在高校开展休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对50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编制了一份38个项目的初测量表;在此基础上,对在杭4所高校的760名大学生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次调查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两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休闲动机理论结构由五个因子构成,即环境诱导、情绪诱导、成就、求知和使命,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五个因子可归为两个更大因子,即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研究最后获得了由27个项目构成的大学生休闲动机量表,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虚拟学习社区作为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种很有价值潜力的网络学习方式,是依托网络技术,将知识资源优势与虚拟技术平台强强结合的产物。本文以虚拟学习社区和知识交流模型为基础,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剖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课题和知识交流方式,并提出针对当前论坛的知识交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Web2.0时代,虚拟学术社区作为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科研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用户社区认同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挖掘用户持续使用社区的深层次动机,推进虚拟学术社区的建设。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使用过虚拟学术社区的相关用户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主轴、选择性三级编码,识别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区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社区认同感的核心因素有3个:社区平台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人际因素。社区平台因素包括社区运营、社区功能、社区品牌效应、社区活跃度和社区氛围等,个体认知因素包括感知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感知信息安全、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和期望确认等,人际因素包括交互关系、信任关系和互惠关系等。在因素识别的基础上,为虚拟学术社区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类传播作为社会成员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可以说天然地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著名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SandraBall-Rokeach)带领的南加州大学一个课题小组展开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以多种研究手段对网络化时代传媒转型背景下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资料扎实的发现,并推动了鲍尔-洛基奇将其以往同梅尔文·德福勒(MelvinDeFleur)合作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论”(MediaSystemDependencyTheory)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演变成“传播基础结构论”(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Tneorv)。本文对上述学者的这一研究项目及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传播与社区归属感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该项目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是社区的主体,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为了探索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对社区中20~44岁的青年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其互联网使用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情况、社区归属感状况进行调研,基于青年居民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给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电子文件结构的研究,自电子文件问世起便延续不断,其中最经典的是冯惠玲博士的学位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对电子文件特性的揭示。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电子文件结构的特殊性作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探讨了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结构性关系。采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量表》和《道德认同量表》对4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道德认同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差异;(2)象征化道德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主要因素。此外,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动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对应关系,内化道德认同影响着责任和被动两类志愿服务动机,而象征化道德认同影响着快乐和发展两类志愿服务动机。  相似文献   

18.
许雅青  何蓓  王奎 《大观周刊》2011,(51):146-146,153
参照庞维国的自主学习定义和社会认知学派的齐莫曼的理论,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一份适合于我国地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量表.总量表分为4个分量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自我效能、学黟结果分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较好.可以较好地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动机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娱乐消遣动机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同时,网络社群参与的卷入程度和自我揭露程度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但满意程度无法显著预测。总体而言,网络社群参与有助于个体的线下社区归属感,这体现了网络社群的"连接"和"黏贴"原子化个体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运用实验的方法,将自愿报名参加团体辅导的成员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来研究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改善。结果显示:(1)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在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心理一致感的总分上差异显著,而在意义感上差异不显著;(2)在学生的主观评价上,88%的学生认为团体经验很有意义,86%的学生认为团体辅导后自己的内心更有力量。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增强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