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戴剑平 《新闻界》2012,(16):38-42
微博的兴起与风靡,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属于公众的话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革命。然而,微博视域下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公共权力"的介入影响到私人的话语表达;"数字鸿沟"的存在不能保证公众的平等参与;微博所营造的舆论平台里批判精神缺失,以及商业利润对于公众利益的倾轧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领域的复兴最终沦为一场空谈。  相似文献   

6.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8.
余秀才  朱梦琪 《现代传播》2015,37(2):135-138
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后现代文化等方面,探析当下中国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条件与可能。认为微博虽然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然条件,但与真正理性、成熟的公共领域仍相距遥远,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知的变数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邹一沛  熊程 《新闻世界》2013,(7):154-156
【摘要】微博网站的兴起为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它意味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微博公共领域的构建反过来又会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杜正华  胡晓 《新闻世界》2013,(9):138-139
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晓静 《青年记者》2012,(11):65-66
2006年,Twitter网站创办,微博进入公众视野.2009年,新浪微博开办,随即国内各大网站纷纷开办微博.微博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公众交流模式的更新. 微博构建媒介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政府微博是微博与政治公共领域结合的产物,为更好地构建公共空间,政府微博可以通过内容建设、议题设置、反馈等方式,对公共话语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5.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6.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晓  薛岳 《新闻世界》2012,(8):123-124
近年来,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圈群化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相对自由多元的言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多媒体融合等内容特征,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话语平台、“理性交往模式”的试验场以及围观对“潜在民主”的实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6):53-58
微博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媒体发表言论的权力,成为了高校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论文结合案例考察了微博公共空间中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生成,提出了四种主要的舆论生成模式:民意蒸腾模式、多元桥节点辐射模式、再中心化模式、自由博弈模式,研究发现校园草根微博、各方意见领袖、高校机构微博是大学生微博舆论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大学生加入到了事件的讨论中,推动舆论形成,对微博公共空间的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