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经》中涉及礼物往来的共有31篇,其礼物可划分为赠答之礼、贡赐之礼、祭祀之礼.《诗经》礼物书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书写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神人同构的观念,动物书写呈现了对权力和力量的尊崇以及对受祭者的重视,而玉器则象征着美好的品德和对美的追求.《诗经》礼物书写及遗赠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文认为"黄金四目"可释为"黄金四面",即铜制的四面神像,是上古民众祭拜华夏祖先兼众巫首领的黄帝的宗教表现,黄金四面多与祭方、祭社的原始宗教仪式密切相联,今安徽祁门、贵池等地傩戏傩文化中多有此类原始意识的遗存.池州市贵池区桃坡乡诸地傩祭中礼神供盘上插刀当系古代副辜祭法之遗意.  相似文献   

3.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告代祭天"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隋唐时期大型礼书的编纂标志着郊祀制度的最终完善.郊祀仪式中的巫祭乐舞、游仙乐舞、民间俗乐、胡部新声丰富了郊祀乐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郊祀乐章与诗篇是祈祷、祝颂等宗教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4.
上博简《兰赋》中整理者释作"栽"的字当隶作"",读作"沫",指涉植物芬芳之尽。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离骚》与《招魂》诗句中之"沫"、"沬",陈本礼以为旧讹"沫",游国恩先生认为"从未不从末"。笔者以为,游国恩等先生遽断"沫"非本字,恐有商榷余地,《离骚》与《招魂》所见诗句当以"未沫"为确。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方文化代表的楚辞却蕴涵着丰富的北方礼乐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人伦之礼;二、崇揖让之礼;三、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四、重祭祀之礼;五、重乐舞的感人教人作用.楚辞在接受北方礼乐文化影响进程中,也对之进行了一定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的特色.对北方礼乐的继承与发展,为楚辞在后世得到广泛接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郑庄公与楚灵王是《左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位国君,对"礼",郑庄公一直用其规约着自己的行为,楚灵王则是与礼抗衡,这是由于他们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国度所属民族社会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11.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12.
《旧唐书·李昭德传》云:“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按《旧唐书·武承嗣传》记此事在天授元年后、如意元年前,则为天授二年。《旧唐书·岑长倩传》亦载此事在天授二年。《通鉴》卷204更明确记载此事在天授二年九月。又《旧唐书.欧阳通传》云:“天授二年,封夏官尚书。二年,转司礼卿,判纳青事。为相月余,会凤阁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戏剧戏曲学的奠基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具有鲜明述学特征:一是"信而有征",注重铺排史料,言必有据;二是"考胜于史",长于史料考证且有独到发现,史的论述较弱;三是"述繁论简",引述文献繁复,论评阐发简略。  相似文献   

15.
商末第五期(黄组)卜辞中伐盂方卜辞属帝乙时代,伐人方卜辞属帝辛时代;周祭祀典组的"王廿祀"卜辞属帝乙卜辞,"在上"组的"王廿司"卜辞,属帝辛卜辞。商代晚期帝乙帝辛卜辞不同时期使用的决辞是有区别的,"兹用"使用在帝乙时期(包括文丁时),"兹御"帝辛时期。乙辛卜辞的贞人可分为两类:类、黄类。类的贞人有、、泳;黄类的贞人有黄、泳。以乙辛时代分,贞人、☆属帝乙时;贞人黄属帝辛时,且仅见于帝辛九祀至十一祀伐人方卜辞之中;贞人泳则属帝乙帝辛时的两朝老臣。从乙辛祭祀类卜辞的情况看,祭卜辞的时代在文丁、帝乙时期,下限为帝乙时期,帝辛时期无祭类卜辞。乙辛祭祀类卜辞正好印证了古文献中所谓帝辛时不祭祀上帝先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宋徽宗时期,回向"三代"是徽宗理念,并不能认为是受蔡京蛊惑.宋人回向"三代",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宋初,祖宗家法与"三代"礼治也多有契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人对自身定位也越来越清晰,超越汉唐,直追"三代"为人接受,也成为努力的方向."三代"作为礼治盛世,宋人实现"三代"目标也多从礼仪入手,宋徽宗为证明自我,希望通过制礼作乐,实现"三代"之治.《政和五礼新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也反映了回向"三代"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易门陶瓷     
<正>易门县地处玉溪市西北,是云南著名的陶瓷产地。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学者袁嘉谷曾在《移山簃随笔》中提到:"吾滇陶器如宁州、如易门、如建水,甚至日用之瓦甓粗器,则各州县均有之。"易门浦贝周围一直传承和保留着浓厚的陶瓷文化,每年旧历3月15日的"财神会"和6月1 3日的"金火会",窑户们都会云集"财神庙"焚香祭祀,向"财神"和"金火娘娘"祈祷,保佑陶瓷生产生意兴隆,这一风俗一直保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撰《史记》,既不从盘古开天地写起,又不尊圣人之意从尧、舜写起,而著黄帝为首.本文认为用意在几个方面:一、本着"实录"原则,不唯经圣,以信史为据;二、树黄帝为法天则地中华民族之典型;三、借古讽今,以讽刺批判汉武帝好神仙的愚味;四、赞扬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以推崇道家.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要坚持"损益之道",追求阴阳平衡,一方面要"惩忿窒欲",另一方面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具体来讲,一是要养身,即"慎言语,节饮食";二是要养心,即"惩忿窒欲",心平气和;三是要养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仁者寿".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人们养生或对建设健康中国来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