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酸性的递变规律一直是化学教师觉得不好解释的课题之一。 有人根据含氧酸分子内活性氧原子O—H键极性的增强而变大推广到氢酸。认为根据氢酸分子内活性氢原子上R—H键极性的大小来说明氢酸强度的变化规律。即键的极性越强,那未酸的强度也就越强。可是我们根据这些酸分子的极性,只能解释同周期元素氢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强电解质●强酸●强酸性陕西师范大学王军翔强酸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这就是说强酸在水溶液里是完全电离的,全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无分子状态存在;反过来就是说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酸就一定是强酸,否则就是弱酸。...  相似文献   

3.
强弱电解质的内容包括强、弱电解质、电离度、电离平衡等概念;水的离子积和溶液 pH 的概念和应用等。掌握这些概念的内涵,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是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而定。若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则为强电解质;若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则应为弱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有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包括某些难溶性盐)等;属于弱电解质的有弱酸、弱碱、水等。在掌握强弱电解质时要注意:1.化学键与强弱电解质关系强电解质由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而成,但强  相似文献   

4.
含氧酸的强度取决于酸分子的电离程度:ROH+H~2O→RO~-+H_3O~+酸分子中羟基上的质子H~+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的孤电子对上,这个过程越容易,酸性越强.而此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中心原子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这能力越强,则O—H键的极性越强,即R(?)O(?)H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的酸性.什么情况下,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强呢?可从两方面考虑:一、R的电负性R的电负性越大,越易吸引电子,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O—H键变弱,而易释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如HCIO、HBrO、HIO、卤原子的电负性由I→CI依次增强,吸引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O—H键变弱,H~+易于脱离,因此其酸性强弱的次序为HCIO>HBrO>HIO.  相似文献   

5.
元素的性质主要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微粒半径、主要化合价等,如在前20号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K;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F次之,最大的是K;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HClO4,HNO3、H2SO4也是强酸,碱性最强的是KOH,NaOH、Ca(OH)2也是强碱,呈两性的是Al(OH)3,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HF,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最强的是HCl等等。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键的极性跟分子的极性一样,可以用偶极矩作定量的表示,偶极矩是端电荷量和偶极长的乘积,它的单位是德拜(D),1D=10~(-18)静电单位——厘米。偶极矩值大,键的极性也大。下面是卤化氢的偶极矩和卤化氢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Randic的分子连通性拓扑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拓扑指数Y,将P区氢化物酸性强度PKa与分子拓扑指数Y相关联,复相关系数为0.9991,标准偏差为1.01,其计算公式为:PKa=34.94Y 32.03(1-q)Y_(A-H)~(-1)-44.53式中Y_(A H)为氢化物(HnA一H)分子中A一H键键长,q为氢化物分子所带的电荷数.对近20个P区氢化物分子的酸性强度PKa进行了计算.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程度高,平均偏差为0.53,小于前人所有的方法.新方法形式简洁,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确,很好地解释了P区氢化物酸性强度PKa的递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水是重要一员,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水参加,或为反应物,或为生成物,或为氧化剂,或为还原剂,或为溶剂,或为催化剂,……在化学学习中是绝对离不了的重要物质。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视为氢的氧化物或氧的氢化物。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通过极性共价键构成的极性分子(键角104°45′)。水的质量组成是含氢11.1%,含氧88.9%。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质量比为1:8。  相似文献   

9.
一、影响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在中学化学中所接触到的无机酸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中心原子与质子直接相连的氢化物(X-H);另一种是中心原子与氧直接相连的含氧酸。这两种酸的强度大小意味着他们释放质子(H+)的难易程度。与质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电子密度的大小,是决定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这个原子的电子密度越低,它对质子的引力越弱,因而酸性也就越强,反之亦然。二、酸性强弱的判断规律规律1: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酸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在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氢化物中,由于与质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所带的负电荷依次减少,从而使这些原…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读电离理论的发展史,挖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中的难点,探寻教学迷思,认为解决好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自发性问题和酸、碱、盐发生电离时能量的来源问题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液氨溶剂     
<正>氨和水是同一周期元素N和O的氢化物,其分子都有很强的极性,因而液氨和水是研究最多的溶剂,并把液氨作为非水溶剂之一,在很多方面类似于水溶液体系.本文仅就液氨作为溶剂的性质与水作一比较.若考虑一种物质是否能够充当溶剂的重要性质是它的偶极矩和介电常数,而介电常数又决定于偶极短.一个数值大的偶极矩表示溶剂分子的正负电荷彼此分得很远,因此偶极矩的大小就意味着介电常数的大小,偶极矩趁大,介电常数越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研究氢化物分子中A-H键键能耐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分子原子结构参数提出了一个新的A-H键键能计算公式:DA-H^0=38.87φ 52.05φ2 φ3 32.5(Kcal/mol)[R=0.9993]。用该式计算了34个氢化物A-H键的键能,其计算值与实际值较吻合,新公式物理意义明确,计算方便,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3.
以往中学毕业生在对元素周期律递变规律的理解上,几乎一致地认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最高价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必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必越强。换言之.认为氢氧化物碱、酸性的强弱取决于其中心原子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认为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中学“元素周期律”教学中的误区。分析这误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如下两个:1.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其最高价氢氧化物碱、酸的强弱恰好呈现如下相似的递变规律:同周期自左到右: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一、酸溶液和酸性溶液酸溶液是酸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水溶液 ,该溶液一般均呈酸性 ,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H+,而酸性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水中 (或其它溶剂中 )所得的溶液 ,溶液呈酸性其溶质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 ,由于硫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如下电离过程 :NaHSO4 Na++H++SO4 2 - ,也产生了H+但  相似文献   

15.
1、回答下列问题 (1)电离度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电离度大刁、仅表示分子转化为离子的百分率〕 泛2)能否说酸溶液越稀,H士浓度越一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专栏一大呢?为什么? 〔提示:不对,因为〔H十〕二C·0,狡稀的溶液虽然a增大,但溶液的总浓度C减小了。所以,稀释后电离度的增加,不等于}1+离子浓度增大〕 <3>能否说H‘离子浓度越小,电离度也越小? 〔提示:不能这样说,因为〔H+〕二c·a。H+离子浓度越小,也并不表示电离度越小。〕 (4>能否说电离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提示:不能,对于弱电解来说,电离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越…  相似文献   

16.
极性是跨学科大概念,与化学作用力关系密切。分析化学教学中极性大概念的层级结构,阐述可以基于极性解释溶解电离现象、解释酸性碱性强弱、理解反应产物,指出教学中要基于极性引导学生结构化地理解事实知识、科学地认识物质性质、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它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需要认真复习和强化训练.现总结如下.一、相关知识点1.电解质的电离(1)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少部分发生电离,绝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如25℃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度只有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没有分子存在。所以,不存在分子和离子间的电离平衡,这样的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的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为离子,还有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存在,分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着电离平衡。这样的电解质属于弱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成为离子。”对于这段话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本文似做一简要讨论。 早在1887年阿累尼乌斯提出了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第一个定量理论。后经奥斯特瓦尔德等科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形成了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论点可以归纳成下面三点:  相似文献   

19.
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素的金属性指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的能力,或形成化学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于该原子的倾向。在中学阶段可用以下方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一、元素金属性的判断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强度判断。金属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强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例:N a能与冷水剧烈反应,而M g只能和热水反应,故N a的金属性比M g强。而M g与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比A l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剧烈,故M g的金属性又比A l的强。2.根据元素形成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