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汪曾祺是抒情的现实主义,有花花草草、风俗饮馔,更有忧愤和抗争。通过本书,通过他的交游与回忆,我们能了解他、接近他。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在汪曾祺复出的过程中,《北京文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率先发表了汪曾祺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北京文学》通过组织评论文章、评奖、召开作品研讨会等方式,正面阐释汪曾祺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大力向社会、读者推荐这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张译文 《今传媒》2024,(1):49-52
2022年11月9日,《国潮盛典》晚会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美学表现形式,以古今相融、虚实相生的节目内容为受众呈现了国潮文化。本文基于符号学、传播学和美学理论视角,探讨《国潮盛典》的传播策略,提出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框架,旨在为传承东方美学、构建国潮审美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小说可谓别具一格,洋溢在其中的对民俗风情的牧歌般的描绘,对下层人物精致的刻画和温爱,对美、对健康的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以及那种散文随笔式的淡淡的哀愁和抒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隽永。人们在阅读汪曾祺先生具有独特韵味的作品的同时,都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命历程和创作道路,陆建华先生的《汪曾祺传》的出版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期待心理。 陆建华先生与汪老为同乡,有着经常的书信来往,过从甚密。早在80年代初,汪曾祺刚在文坛复出露脸,陆先生就在《北京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动人的风俗画》一文给予关…  相似文献   

5.
同样是关注"音乐是否具有意义"以及"音乐意义如何实现"这两个音乐美学原命题,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以及阿伦·瑞德莱的《音乐哲学》这两部专著的观照视角和审美维度却大相径庭.一个从实证主义出发,立足于音乐本体的可视性存在方式(乐谱),在音乐的鸣响中进行着历史性梳理;而另一个则以经验主义为源头,在音乐律动中进行自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文章带着前面所说的两个音乐美学原命题对《古典风格》和《音乐哲学》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宏观的提炼与细部的解读,着重评析了这两本著作的审美视角与方法,期望能够为更多的阅读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跃丽 《新闻爱好者》2011,(14):140-141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凭感觉,或凭理性,皆觉得当代中国研究似乎已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以理论美学为基础的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正以各种形式同步进行。读过《西方审美观源流》(以下简称《源流》),更加印证了我的看法。《源流》就是以新的视角选择编写的一部西方审美理论史,或西方审美经验研究史。名称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源流》是中国学人第一次对西方审美理论演变的历史做了发掘、整理和叙述,就西方美学史的研  相似文献   

9.
《受戒》     
《全国新书目》2023,(2):118-120
<正>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各个时期的小说代表作,包括《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其小说写尽了江南水乡的风情、风俗、风物之美,写尽了平凡生命的坚韧和平淡生活的诗意,也写尽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属于每个人的乡愁,如行云流水般干净清简的文字中渗透着持久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洛神赋》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二者都是以洛水神女为表现对象的。在从文学作品到绘画艺术的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了一定的转化,本文通过对《洛神赋》的解读与《洛神赋图》的赏析。  相似文献   

14.
马琳 《出版广角》2015,(13):108-109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在作品创作中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真善美的理解.正是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对读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基于这个视角,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以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万小谈 《青年记者》2012,(32):66-67
《非诚勿扰》节目自2010年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一度包揽当年前23周中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2010年6月6日,以4.5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创5年来省级卫视电视收视率最高值。①改版之后,《非诚勿扰》摈弃了节目中媚俗、拜金、炫富等不良导向,彰显服务和引导功能,明显呈现出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态势,风格基调以温情、理性、关爱为主。本文用美学的视角,探究《非诚勿扰》形式与内涵中的审美与审丑。  相似文献   

16.
耿强 《新闻知识》2006,(4):63-65
《难忘抗战》和《红军走过的地方》,是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在3个月内制作的两部系列特别节目。追寻抗日英雄足迹和重温红军走过的地方,是这两部系列片的主题。如何把握第一手资料,并提炼和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叙述视角,是这两部带有纪实特点的系列片能否获得成功和认同的关键。从播出的效果来看,片子比较好的处理了历史资料与现实选择、人物事件与观众接受需求等层面上的结构关系,恰当地结构出一个真实而富有激情,鲜活却不夸大的有机整体,使系列片不但挖掘了鲜为人知或已被人忘却的历史事件,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感染力。一、主…  相似文献   

17.
李京芮  张颖 《今传媒》2023,(5):78-82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甘岭》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传播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具备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立足于美学视角,根据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影片《上甘岭》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艺术元素,解析了影片的历史真实书写艺术真实之美、线性叙事表征影片结构之美、声画融合直抒音乐之美,探讨了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美育价值,旨在挖掘电影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引导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感受红色经典带来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岳亮 《兰台世界》2012,(36):137-138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与高度的审美价值深受人们所推崇,本文试从用笔风格与结构特色两个方面浅析《兰亭序》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其内涵、气韵、传承等方面重点阐述《兰亭序》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史记》成书到《汉书》问世,两汉历史叙事的视角,经历了由第一、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向单一的第三人称视角的转变,此后,《汉书》的叙事视角随同其他体例一起成为断代正史的定格,而《史记》及其续补之作的叙事视角,也相应地固定为西汉中后期特有的时代风尚。《西京杂记》文本明显的《史记》型叙事视角和选材取向,不仅与《汉书》以后《后汉书》、《三国志》等断代正史的叙事视角绝不相类,而且与《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博物志》、《搜神记》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的叙事视角明显不同,所以其原始文本的写作时代,应该就在西汉后期。这一结论与考古发现对《杂记》内容的印证等其它证据相结合,说明葛洪关于《杂记》文本源自刘歆的说法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