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杨文轩  龚建林 《体育学刊》2007,14(7):116-120
美国教育以宪法为依据实行分权制,这促成了美国教育的多元化,受教育多元化的影响,美国体育学科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美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导致了体育学科体系的松散架构。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紧扣时代需求、注重学科队伍与学术组织建设等经验以及学科发展松散混乱、社会公认度低、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都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国际体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与特征进行梳理概括.认为国际体育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快速发展期和形成体系期4个阶段.国际体育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体育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特征日趋明显、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实践的互动性更加紧密、体育学科之间的整合性日益深刻、体育学科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体育学科体系分类具有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体育统计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回顾了体育统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剖析体育统计学科建设的现状,着力探讨体育统计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学科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应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体育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拓展历程,通过探讨其拓展历程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体育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为了解体育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提高依据和参考,为促进体育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更广泛更正确更深入地应用提高借鉴。从查阅到的文献及史料记载,体育统计方法真正称之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因此文章以体育统计学发展历史阶段为坐标研究体育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历程,从体育统计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即学科的恢复、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1991年)和学科平稳、调整阶段(1992年—今)中探讨体育统计方法的应用历程。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统计方法的应用拓展历程贯穿于以下两条主线。从学科范围上:从体质研究——体育基础理论学科的应用——体育人文学科的应用——体育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在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在研究体育教学即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在研究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苏俄体育学科发展历程、俄罗斯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俄罗斯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系的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设置的研究,认为:俄罗斯体育学科发展中存在学科与专业设置庞杂、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限规划"学科发展模式、学科结构逐步趋于均衡化、学科研究关注的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等特点.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的启示为:学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延续性,学位的授予要体现国际性,学科专业目录要求统一性,增强学科专业目录指导性以及加大高校自主办学权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对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归纳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总结3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基于体育与经济学科的互动影响,分析体育经济学学科交融特征,认为:基于经济学的强势历史地位,以及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和丰富的研究方法,现阶段经济学处于主导地位;但体育产品属性、市场共生与竞争特点、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超额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对公共财政的影响带动使体育经济学自身的特点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体育经济学虽还难称为独立学科,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派”,但其自身的发展以及与现实问题的交互演进使其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不断创新,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体育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校体育》2008,(1):10-11
<正>2008年1月6日上午9时,"回顾光辉传统,总结发展历程,展望学科前景——北师大体育学科建立90周年暨体育与运动学院建院5周年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历史沿革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创设全国第一个体育专修科,开创了我国最早的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过短短十几年,有关该学科一些基本概念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明白这门学科的学科属性、特征和研究范围.本研究结合有关学者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力图阐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凸显体育经济学的学科特征,界定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体育概念的争论和德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和德国构建体育学科体系主要模式的介绍及德国高校三级学位授予体系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概述,总结出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具体包括我国体育科学有望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更科学、规范、合理,应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应结合学科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考虑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程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回顾。健壮基督徒运动是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为健身娱乐、体育对团队精神的塑造、体育对良好公民的塑造是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美国青少年体育种类繁多,除体育课外,青少年主要参加社区和课外体育活动。校际体育是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形式。过分注重成绩导致青少年体育出现异化。发挥社区的作用、家长的作用、建立通畅的选拔和流动机制值得我国发展青少年体育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各种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开展非常普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极大。美国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开始于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美国体育成功的关键是大学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以及各职业体育联盟精心组织、推广和经营其赛事。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分析美国高校体育产业的运作模式,指出市场化的运动机制与专业化人员队伍的完美结合是美国高校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的竞技水平,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就必须更新观念,引入商业化的经营理念,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涉及到体育领域的法律问题不断增加。我国体育在实践中已产生了许多在体育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里由来已久的纠纷,最典型的为运动员流转问题,美国大都通过竞争法对其进行规制。通过对美国职业体育竞争法规制的研究,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职业体育组织中有关自由球员的流转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美日体育专业课程的特征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日两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各有特色,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在借鉴美日两国体育专业课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显现性框架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显现性在总指数方面呈现稳定提升趋势,已经反超俄罗斯,紧追美国;在获取金牌、奖牌竞争力方面,虽然指数在不断提高,但与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产出效率竞争力方面,虽然竞争力指数在不断提升,但排名一直居于底层;在增长竞争力方面,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并且增长速度迅速,说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的现状,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借鉴美国高校对运动员文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以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在美国研修的机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就美国体育管理学专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学位的授予,以及课程的设置与要求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日美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中日美三国关于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中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积极性;全面地推进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9.
探讨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并由此构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研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应从学校体育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基于这一逻辑起点,在总结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进行探讨,为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围绕中国的体育价值观走向这一主题,从体育的价值与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中国未来社会变化对体育的影响来论述体育价值观未来的走向。体育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摆脱"工具论",竞技体育强势地位将会得到弱化,休闲体育会成为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