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像的时间美学逻辑发展可以追溯到柏格森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柏格森将时间定义为生命的绵延,而思维和影像正是在时间流中,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德勒兹进一步发展了“时间—影像”的哲学理念,将“运动—影像”概念扩展为“回忆—影像”“梦幻—影像”与“晶体—影像”,从而确定了时间—影像的经典理论。同时,他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演化为影像符号学,为数字影像向交互—影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基。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是影像时间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影像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W.塞拉斯试图借助其影像说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学”。他分别刻画、界定了明显影像和科学影像,并在对它们的关系作了初步阐述后,选择人作为统一两种影像的着手点  相似文献   

3.
在图像文化时代中,影像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生产的核心圈层,成为最具统摄力的媒介形态和表现方式。影像本身和影像的相关问题都亟待获得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同时,以往分门别类的摄影、电影和电视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为以影像为整体考察对象的贯穿性研究。本文呼吁在"大影像观"的整体视野中建立"影像诗学"的学科体系。通过对影像观念的描述和对影像实体性的思考勾勒出影像的本体概念。本文对"影像诗学"的理论源流进行大致梳理,预设"影像诗学"的研究领域,确证影像作为诗学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影像诗学"的研究路径进行初步规划,试图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一个整合传统理论、聚焦现实热点、贯穿不同视角的"影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元影像”首先是回归影像本体的影像,“元影像理论”则是从根本上探讨影像诗学——也就是影像本体编码规则的理论。影像本体的本源是心灵。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如此建立的是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摄影流派。  相似文献   

5.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光彩渐隐之际,一批更为年轻,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以其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多年电影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一拍片就造就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影像魅力远胜于形象魅力”。在其充满“隐喻”的简约电影风格中,我们既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过人之处,也看到了他们不尽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影像教学中存在的交互性缺失问题,探讨了影像教材制作过程中遵循“意识共享”原则的可能性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Video影像已经与互联网、数字影像乃至“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表现为一种“超媒体”的综合形态。Video影像所构成的瞬时空间结构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对人类的视觉层面和时间经验是一种新的冲击。Video影像在时间领域里占据着广阔的叙事空间;而在空间结构上,Video影像也因其技术性增强了表现力与多媒体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特殊性,着重强调了影像编配的重要,并提出和论证了编配影像的三个层次,即:“音与画合”、“身与心合”、“人与天合”。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影像本体论是对影像性质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或曰影像的存在论。而视觉文化的当代语境对于影像本体论产生的重大影响突出体现在两点:一是流动影像对"真实"的改写,二是视觉技术对"真实"的颠覆。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必须厘清其逻辑起点,从技术、叙事、情感三个维度理解"超真实"并坚持影像的语言观和符号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课件制作中选题的重要性,探讨课件“天平”中影像拍摄的要领。  相似文献   

11.
无形的影像艺术对有形的陶瓷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安  李振化 《文教资料》2009,(34):79-80
我们正处于一个影像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影像与图片蜂拥而至的时期,影像时代所制造的图像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与角落,使我们无处可逃。影像与图片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视觉,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必然影响着我们的艺术观念的取向。本文主要阐述当今的某些社会现象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影响.从而对传统陶瓷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晨 《文教资料》2007,(2):83-84
本文首先阐述的是影像与摄影的相互关系,从梳理摄影史发展过程开始分析影像的产生和发展,从两者的名词的语意定位、工具的应用、创作内容、表达涵义的范围等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从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体系方面,探讨了“影像”社会性功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Z/I公司DMC的结构、成像原理及其与中心投影的关系;分析了DMC影像用于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数码航空影像除了在覆盖范围、测图精度等方面与常规航空影像有差别外,在影像的色彩、亮度、饱和度等方面也与常规的航空摄影影像有着不同的特征。就这些存在的差异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的虚拟影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影像一方面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可以是“外在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主观心造的景象;另一方面,虚拟影像必须通过一定的意境和物象来建构场景,并赋予场景一定的观念形态,使之具有一种新的活力。此外,虚拟影像要将“虚拟性”与“真实性”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才能生成令人信服并使人神往的虚拟之境。  相似文献   

15.
影像绘画源于国外的“照相写实派”,中国艺术家早期对影像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不同地区都有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影像的视觉效果,至21世纪初期,中国影像绘画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6.
你见过影像会“蹦出来”的电视吗?它就是立体电视!观看立体电视时,你会发现,动物们会冲你飞奔过来;画面中的火车也会朝你的鼻子上飞驰而来……一个个影像似乎要“蹦出”画面。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立体电视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摄影影像的演变,论述了模糊影像产生的必然性,模糊影像的价值性,并将模糊影像进行分类,具体阐述模糊影像的效果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理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能动性。当影视和网络为媒介的“形象文化”对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媒介的“文本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并形成一种异质同构格局之时,外国文学教学亟待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影像资料,充分挖掘影像所蕴含的文学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对视觉冲击力的误读和滥用。一方面,图片编辑不断寻找所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另一方面摄影记者则不停按需制造这种照片。两者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影像暴力。影像暴力对新闻媒体自身及媒体受众都是一种损害和背离。正确理解和运用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避免影像暴力,是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收集4例经证实的球形病灶的X线、CT资料,分析球形肺炎的影像特点,并与肺内其它球形病灶鉴别.结果:4例肺内球形病灶的影像表现为:1)在影像上病灶为多发或单发,多位于双肺上叶.2)病灶近胸膜处有广泛的胸膜反应.3)病灶呈梭形或球形.4)病灶周围肺组织有炎性反应,结论;影像诊断对肺内球形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