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组合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不同意象间的取舍组合,体现了词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本文以宋词中的渔钓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渔钓-流水”、“渔钧-明月”、“渔钓-雪”、“渔钓-鸥鹭”、“渔钓-酒”以及“渔钧-笛声”这六组宋词中常见的渔钓意象组合的分析,揭示出六种渔钓意象组合的不同艺术美感、宋代词人们在渔钓意象组合雅逸清高的表层意蕴下掩盖着的对于政治功名欲拒还迎的价值取向及其无可把控的矛盾而痛苦郁闷的心绪。  相似文献   

2.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钓”的重要性。“钓”是什么?“钓”是过程、是方法。由此,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南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水”是中国文学一大母题,“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此紧密相关。“南浦”除基于水畔的审美特质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的内涵。南浦是滋生爱情的圣土,是抒发离愁的处所,“南浦”是时光荏苒、物华不再的象征,游子思妇以“南浦”咏离情别绪,政治家借“南浦”寓隐逸情怀,可见“南浦”意象的探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提高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清”、“空”的隐居生活环境造成了创作主体心境的“清”、“空”,山林云水之境使创作主体的心境也类似于道家隐逸之士,这种心境上的清空闲适,很容易接受道家隐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选择了清闲幽静的意象,构造出其词清新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岳德虎 《中国科教博览》2004,(11):194-195,197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就是从“入世沧桑”“隐逸情怀”“乡国之思”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夕阳”意象所表达诗人独特的艺术感知。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诗的意象?《声律启蒙》开篇所列的事物就可为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其中既有单个的自然意象,又有组合的社会意象,如“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雁”等属于自然意象,“途次早行之客”“溪边晚钓之翁”等属于社会意象。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了它们一些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固定的意…  相似文献   

9.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孤舟意象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的过程,由功能性的工具逐渐过渡到审美性学抒情,这在先秦诗歌中已初见端倪。孤舟意象代表了一种隐逸和退居,它不仅反映出急流勇退、隐逸山林的思想,而且是孤高傲世、人格独立品质的表现。孤舟意象独创了中国化史上的“渔樵”形象,渔樵形象是历代人士子漂泊遁世的共同追求目标,它在唐宋时期得以成熟和张扬。  相似文献   

11.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淮南王国定都寿春,在文化学术和辞赋创作上均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这一特定地域的思想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又孕育出较为固定的诗歌意象及文化内涵,在许多唐代诗人笔下均有出现,值得深入考察。其中,淮南王刘安及八公所代表的丹药意象、淮南小山《招隐士》所提炼的桂树与春草意象、《淮南子·说山训》“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所导源的“淮南木落”意象,在唐诗中出现频率最高,集中展示了唐人求仙、隐逸、怀人、悲秋、伤逝等复杂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3.
授之以鱼,有“鱼”可炊;细嚼慢咽,营养性灵。授之以渔,无临渊羡鱼之忧,有独钓寒江之乐,任凭风浪急,稳坐钓鱼台!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向,化客观事物为意象。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逊等等。把握住意象,是读懂全诗,准确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请看“帆”意象。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中"黄花"意象主要分为"隐逸"黄花、"色彩"黄花和"瘦"黄花。"黄花"意象的使用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自娱娱人"的心理密切相关。"黄花"作为"隐逸"黄花和"瘦"黄花时,译为"菊花",作为"色彩"黄花时,译为"黄色小花"。  相似文献   

16.
绝海中津题画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典故,且典故大多涉及中国古代隐士。从所题咏对象来看,其题咏的大多是表现隐逸主题的画作。绝海中津在题画诗中使用众多与隐逸相关的语汇和意象,表达出一种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思想与绝海中津本人的性格有关,与其留明归国后的人生经历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松竹梅——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高洁、傲霜斗雪.被称为“隐逸之花”,等等。  相似文献   

18.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桃源"意象诗中有许多表达了隐逸主题。这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好及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些隐逸主题诗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诗歌创作颇丰,其诗中意象亦丰富多彩,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蟋蟀、林野人、市朝客等.这些自然意象或人文意象往往具有清淡雅洁或幽怨隐逸的特点.同时,这些意象与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追求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