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斯霞 《教学与管理》2012,(18):144-145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方式。主体间性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主体性而言:主体间性强调  相似文献   

3.
雅斯贝尔斯不仅从哲学层次上提出了“交往”理论,而且还将交往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并作了深入的探讨,具体论述了交往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大学中生命的精神“交往”,由此构成其交往教育观,这对于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为此,必须通过主体间平等的、自由敞亮地在“爱的斗争”中进行“精神交往”。大学培养“全人”其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过程。应当深化教育目的,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境界,从而培养出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全人”。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和雅斯贝尔斯建构了各自的交往理论 ,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把“交往”范畴置于其理论的核心位置 ,并且都认为人类只有通过良好的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本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析 ,并在简要分析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6.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相关文本的解读,归纳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为大学是追求真理与精神交往的自由家园,并由此对我国大学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雅斯贝尔斯交往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学思想对新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哪些方面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7,(4):109-113
雅斯贝尔斯倡导在交往中实现情感教育,大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富有爱的交往培养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慕课以其开放性和个性化挑战了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真实体验,虚拟教学场景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慕课中的师生交往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众多学习者难以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慕课中的师生交往缺乏情感关怀,提前录制授课视频难以满足学习者即时产生的情感需求。因此,慕课的授课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真正的教育强调人存在的价值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来实现对人类情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教育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警示人们要对学校教育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教育理论前提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李虹  李维  杨大伟 《教育探索》2004,23(5):48-50
在教育活动中,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它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并存在于交往过程中。交往的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孟亚 《教育探索》2002,2(7):65-67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交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交往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的关系也正是通过交往来维系的。鉴于当前教育中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讨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和人自身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交往何以可能——一种哲学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意义上的交往在教育中是常见的,而哲学意义上的交往在教育中只是一个可能的范畴,其发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育中交往何以可能的追问是探讨其它交往问题的前提。教育中交往的发生需要考虑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这三种因素。交往的发生对教育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它有助于教育“生存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从交往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学校教育过程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9.
德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关于大学自由教育的论述深刻独到.他认为大学是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家园,而精神交往是最重要的实现路径.以此反思我国大学教育,具有深刻的批判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中,交往很早就被赋予了重要意义,被视为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近年来,交往逐渐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教育交往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