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在艺术处理中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试就山水画这种运用“虚”和“实”的辩证观阐述一得之见.虚和实的问题、虚实结合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类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合体,形式美的规律更多地集中在虚与实的审美意识方面.艺术既是一种创造,就应把客观存在的真实化为主观情思的表现,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不但在画内,而且在画外,不但在笔墨之内,而且在笔墨之外,画内笔墨有穷尽,画外意境无穷尽.这也是虚和实的辩证关系.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即古人所谓的“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因此,虚实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意境的创造问题,又是一个空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道”是宇宙的本源 ,它的根本特点是“虚静”、“无为” ,大自然是在“道”的虚静产生的 ,所以它充满勃勃生机。人顺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企图改造自然结果适得其反。西方哲学背“道”而驰 ,已为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6.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唐代为切入点,探讨园林别业与文学这两种异质艺术之间的双向选择与互动关系。一方面,诗文的题写对园林有点景创意的妙用,园借诗文而传。另一方面园景又可成为诗文的素材,诗文品评多喜以山水自然为喻,作家又多借虚静空灵的园林环境来培养文思,激发灵感。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 全方位审视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山水赋作在魏晋(尤集中于东晋)的成熟继而勃兴,应归于先秦西汉以来文学作品中自然山水描写内容的延伸与展拓,而这种延伸和展拓是以中国文人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为基础的。《诗经》中创作主体已把自然山水纳入初步的审美活动中,其中对自然山水的片言只语的描写,乃是后世  相似文献   

10.
游记的议论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它总是叙山水之胜,状见闻之奇,或记探幽寻胜中的情趣.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者,记事之文也.”(吴讷《文章辩体序题》,下同)记事之文,以善叙事为主.我国最早的“记”体散文,都以记事为主,山水游记也是这样.但是,“后人作记,未兔杂以议论”,或者“专尚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记中有大篇议论,是否就成了议论文?正像小说中有议论不失其为小说、书信中有对山水风景的描写还是书信一样,这都不能改变它们体裁的性质.有的人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作议论文来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形象,而且混淆了体裁的分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游记散文本来“兼备各体”,或记述,或考据,或议论,或抒情,意之所至,笔之所从,神从笔游,舒卷自如.所以张相在他编的《古今文综》里把山水游记分为记实、考据、议论和抒情四类.当然,这种分类是就它们的主要特色而言的,好的游记,往往是记述、议论和抒情三味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日“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日“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日“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日“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虽然不是关于诗学的著作,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但其中有些由老庄思想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后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文学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道论、自然论、形神论、虚静说等,而这都可谓是中国艺术之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峡谷是一种线性空间,其内部的各种山水动态组合及人文遗迹共同构成了其赖以存在的“图底”和“图景”.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及文化景观,峡谷本身也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旅游开发呈现出诸多的“特质”;通过借鉴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剖析峡谷旅游开发的特征,并结合怒江大峡谷的旅游实践,探讨“峡谷”这一特殊类型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不仅仅是诗人,同时是画家、哲人.他能够运用辩证法去思考问题,去展现眼前的景物,用矛盾的双方去展示山水田园的美景,使艺术辩证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体现:动景与静景、明色与暗色、大景与小景等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诗人能把相互矛盾的双方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以此展现诗歌的意境,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众多作家诗人中是不多见的.本文就此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17.
《与朱元思书》是梁朝有名的文人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此信真是:辞真意切,素淡无华,绝无时人雕砌词藻聱牙典涩之弊,做到“一扫六朝华美纤巧,浮艳造作的文风”。深受历代文人与读者的赞赏。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清新绮丽的山水小品,其显著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寓情于叙。推究其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无疑是向朱元思介绍他在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并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山川和企图归隐的情怀。为此,作者极力描写山之“奇”与水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