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2.
安民 《出版广角》2011,(3):40-42
记者(以下简称记):安民老师,您好久没有给我们写文章了。安民(以下简称安):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不过我已经不写出版专业的文章了。原先我的主要精力是写财经文章,现在财经类文章也已经写得少了。记:2011年杂志改版,我们都希望看到你的文章,特别是关于出版热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4.
小黄同志: 你来信说,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下去采访的时候,内心非常感动,回来汇报的时候,讲得也很生动,可是写出报道来,却变得平淡乏味,不那么感人了。为此,你很苦恼,希望我能给开一副治疗这“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5.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6.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8.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0.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1.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2.
记得在1993年固始县冬运会上,一位瘦小单薄的山区姑娘何艳红,出人意料地一举夺得了三项赛跑的金牌。大刘、小朱和我三人一起去采访她。大刘的报道没有写小何的片言只语,却写了领队一句话:“我代表全乡人民感谢她1”小朱写的消息中,何艳红是这样说的:“我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与教练严格要求分不开的,”我观察到:这位朴实的山区姑娘不断重复地说着;“俺说不准,也说不好,俺就知道这是为俺乡争光,所以就拼命地  相似文献   

13.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16.
幼稚的时候,非常崇拜有“无冕王”之称的大记者们:虽无官衔,却有喉舌;代人民利益,为真理立言。后来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幼稚,而是那种时代幼稚———这是自己也做了段小记者之后的感悟。在我行记后,有一次,到一地采访。当地很穷也很小。我对陪同的宣传干部说:饭食越简单越好,就我  相似文献   

17.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 BP 机隔一会就响,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结果,采访草草收场。BP 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及时接收信息,这有助于记者沟通信息。然而,如果 BP 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了反作用了。我建议:记者在采访时,请把 BP 机关掉。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9.
潘凯雄 《传媒》2001,(12):19-19
笔者的这个“说传媒”专栏前后拉拉杂杂地“说”了十一题。坦率地说,一开始,也就是写第一篇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写专栏的系统想法,蒙《传媒》杂志的不弃与好意,这才勉为其难地坚持了下来。说来也怪,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竟然会觉得还有一些可“说”之题,但无论如何,到这一篇该收场了,正好凑个一年的整数。  相似文献   

20.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熟悉的“海迪姐姐”没有了音讯。当再次见到她时,她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说,自己是沉入“海底”了,她不想沉湎于大家熟悉的光环中,她要寻找最美丽的珊瑚和珍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