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日益凸显的科技伦理问题,作为未来科技工作主力的当代大学生,其科技伦理观念的正确与否也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效参差不齐、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借鉴国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反馈的时效性等三个方面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培育科学文化精神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意义重大.针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的教育要着眼于不同层面的关注.文章从重建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全新育人环境;实践中注重整合中外责任伦理资源,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制定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搭建责任伦理教育体系;探索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全人教育新理念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建立一种人工智能伦理谱系是必要的,以此阐明人工智能伦理与工程伦理、传统伦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提供支持.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围绕着"人与机"关系展开,机器"质变"是划分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层级的根本因素.当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同的参与人群催生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对未来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展"面向科技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探索"专业课+必修课"的新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参与或主导编撰人工智能伦理教材,培育新型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要完成新的时代任务,必须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和人生信念教育,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有极大的帮助.本文,笔者就从如何合理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入手,希望能给思政工作带一些新的思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使社会道德关系变得复杂,在科技活动中科技伦理道德与个人价值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冲突。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中判断能力与责任感的培养,是其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必须站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和高度,对研究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并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化伦理是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伦理态度,是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伦理关系的体现,它涵盖着文化生态伦理。毛泽东文化伦理思想是其文化观和文化理想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它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对文化的主、客体及文化本身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审视和理性思考。毛泽东文化观和文化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伦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要以培育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增强科技伦理意识、提升辨析科技伦理新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要体现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导向作用。有效推进科技伦理教育,必须完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科技伦理教学体系、注重校园科技伦理宣传,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立足本国国情、胸怀人类福祉,能够预判科技风险、担当伦理责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教育和科学家、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工程教育共同发展的趋势,是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科学家和工程师应遵守科学活动本身的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应该对科学的社会后果进行伦理评价。必须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从教育体制、教育研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方法、途径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他杀和虐待、残害动物等现象,凸显了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加强生命伦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对为什么要加强、从哪些方面加强、怎样去加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作一探析,并提出了完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营造教育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因此加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耻感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剖析,思考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并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从生态伦理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关系角度入手,研究论证了生态伦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应该成为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而生态伦理教育也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社会需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代表着中国人素质的未来特性,也代表着中国社会主体的未来趋势,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健全社会人格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与科技伦理教育、智商开发与情商开发、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有效结合,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最佳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方式,同进也改变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与思维方式。网络知识时代,如何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指导,是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体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以及教育政策进,就业观念等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可行的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知性化大学教育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性化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强化大学生工具理性的知识本位教育,其存在会危及大学生的优雅生存与和谐发展.知性化大学教育的成因在于大学对科技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痴迷、青睐与追随,对此必须进行必要的伦理批判.自觉遵守教育理念张扬中的以人为本原则、教育方略实施中的和谐统一原则,以及教育管理组织中的制度支持原则是大学教育超越知性化发展状态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