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触网”。中学生的生活与网络的关系如何,密切程度怎样?网络给中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为了了解这些情况,我在南昌市外国语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一年级2个班和高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245人,其中有24人(全部是初一的学生)从未上过网,实际有效问卷为221份.有效率达90%。其中男生139人,占57%,女生106人,占43%、  相似文献   

2.
上网,目前已经成为中学生很时髦的话题。无疑,网络为中学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对于学生上网,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担忧。有调查显示:学生上网聊天的占30%,玩游戏或浏览色情网站的占30%,而上网查询资料的几乎没有。网络沉溺  相似文献   

3.
近期完成的哈尔滨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显示,结交网友的中学生已占总数的55.9%,中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频繁且心态坦然,对“早恋”态度也愈发宽容。调查表明,52.6%的中学生对早恋持肯定态度,而在2001年同样的调查中,这一数据仅为21.6%。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比例已达77.5%,比2001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30%。在“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获得性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于2001年调查相同选项的11%、3.3%、14.1%。同时,有8.2%的学生明确回答浏览过黄色网站。调查人员对网络交友聊天“风靡”表示了担忧。调查中有32.7%的中…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厦门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网络德育专题调研组”。调研组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无记名方式对399名中学生(初中占34.1%,高中占65.9%)、222名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为识字不多、小学初中、高中以上的分别占4.1%、40.3%、55.2%)、257名中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通过社区走访、个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分别召开了中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4次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据北京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可知: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背景一:据统计,有13.4%的中学生相信命运。他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考试、升学、中奖、遭遇灾害等等,都是由命运之神安排的。其中9.5%的中学生还通过算命或测字,来寻求逢凶化吉的启示。对各类气功中的伪科学,8.5%的中学生确信不疑,认为隔墙治病、囊中取物等都属于"科学"……背景二:2008年6月12日,笔者通过Google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占卜"两字,共检索出16 200 000万个网页;输入"星座"两字,共检索出128 000 000万个网页;输入"算命",共检索出15 700 000万个网页……背景三:北京市科协等部门对北京200多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知道自己星座的学生占92%,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40%;拥有护身符的占71%;佩戴护身符用于保佑自己并相信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占57%;算过命的占85%;有点相信的占41%……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时下有许多中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健康上网和健康成长呢?首先我们要厘清他们痴迷网络的原因。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  相似文献   

8.
<正>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从CNNIC在2008年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中国网民数量2.1亿,较上年增长53.3%。在众多网民中,中学生所占比例很可观。网络促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类型,明确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性质,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1957名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卷入类型包括正常使用、网络偏好、轻度依赖、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五个渐进群体,成瘾检出率为4.04%;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家人关系、上网地点、上网活动和日平均网络使用时间较为复杂地影响着网瘾卷入进程。因此,新形势下的中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些新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厌学语文的中学生占43%,而喜欢语文的只占8%。就城市中学生请家教来看。数学、英语几乎占了家教学科的90%.而作为高考必考的首科,三大学科之一,语文家教几乎为零。问题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2004.NO.1CLASSADVISER为了了解现代中学生对影视、网络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使用的情况,了解我校利用现代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我们对初二、高一、高二共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500份,有效问卷500份。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一、调查结果1.中学生对现代传媒的认识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大都认为现代传媒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是“利大于弊”(占76.2%);在对待传媒的情感态度上84%的中学生对影视和网络传媒更感兴趣;30.4%的学生对网络很感兴趣,甚至“有瘾”;仅有10.2%的学生对上网表示“不了解”。说明中…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上网行为调查问卷及网络成瘾筛查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上海某中学15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154人中有24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5.6%;(2)中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中学生在网络内容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4)与网络使用正常学生比较,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应对和社交回避;(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消极应对、游戏偏好、聊天偏好、社交回避对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相应的负面问题。当代中学生沉溺网络严重,并且因为网瘾问题导致了一些恶性事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从中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中学生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一、现代中学生痴迷网络的现状现在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孩子在家缺少跟同龄人的沟通,所以很多中学生喜欢通过上网聊天来减少他们心中的孤独感。同时,他们喜欢通过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网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在庞大的网民中,中学生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伴随着网络逐渐进入中学生的生活,网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网络正在飞速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其种种弊端也因而日渐突出。现在,孩子们见面交换的是QQ号码,津津乐道的是五花八门的网上互动游戏,上网玩游戏的学生约占上网学生总数的86%。据一项对网民的调查显示,76%的网民认为,网络上适合中学生的信息匮乏。教育站点太少且质量不高,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相似文献   

16.
苏娟娟  连榕 《班主任》2004,(6):25-26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十次统计调查,截至2002年7月,上网中学生占网民的26.2%,18岁以下的网民由2002年的2.4%增至现在的16.3%.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在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享用者.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参与网络后心理是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感觉寻求的关系.采用网络成瘾、领悟社会支持、感觉寻求问卷对55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感觉寻求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存在负向预测作用,感觉寻求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和感觉寻求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为了解中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方向,我们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1.大约有55.6%的学生家里已有计算机;接触过计算机的占84.1%;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5.9%.2.获取计算机知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网民占上网人数的53.5%(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没有理想、敌视父母、敌视老师、不爱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