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述了科技开发资源优化是高等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合理的科技开发管理和组织模式是高校科技开发资源优化的基础。提出高校科技开发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这些模式已在部分高校运行,促进了其科技开发资源优化和科技开发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秦雅萌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I0010-I0010
在现代化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多重加持下,从新闻传播方式到新闻传播渠道、从新闻传播主体到新闻传播效率,新闻媒体传播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新时代新闻媒体传播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例如主流新闻媒体与大众媒体传播的相互剥离、高等教育新闻媒体人才培养与新媒体传播行业发展趋势的脱节、传统新闻媒体传播与数字化和现代化等新兴传播模式的相对滞后等,需要紧密结合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从多方面深入探索可行性路径和发展策略,推动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切实发挥其媒体传播的诸多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舆论活动的逐步深入,新闻舆论效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受众利益是其关键要素,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效果的成败,所以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新闻舆论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同属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效果,都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的探讨,分析目前国内艺术与传播教育的现状,了解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对推动中国化艺术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雯暄 《百科知识》2023,(15):30-31
<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媒介方式在不断变化,从过去相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纸媒,逐渐发展到以各类新媒体为主的互联网传播渠道,并在不断扩散。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品质、传播效率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促使新闻传播过程实现“精、准、快”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融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路径,以“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作为传播理念,为新闻传播品质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阶段,融媒体可以看作是多元性媒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对于期刊的引用和管理的影响及这种互动与科学传播体系的关系。【方法】 以实证手段分析中国媒体报道科技论文与科技论文引用率的相关性,并从科学传播体制层面探讨媒体与期刊的互动。【结果】 中国媒体报道与期刊论文的更高影响力具有相关性,但我国科技期刊在系统性利用科学传播资源方面尚显不足。【结论】要从中国科学传播系统出发,充分考虑科技期刊、科研工作者和科学新闻的不同需求及论文的新闻发布对各方的不同影响,制定基于论文成果的开放科学传播平台与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档案和新闻同属信息资源,两者处于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本文主要研究了档案信息和新闻传播之间的异同点及档案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玉梅 《科教文汇》2009,(18):265-266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档案和新闻同属信息资源,两者处于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本文主要研究了档案信息和新闻传播之间的异同点及档案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新闻媒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迅速,这就促使新闻的发布与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也更加随意。在此条件下,公民新闻理念与新闻客观性就存在了一定的矛盾。现本文在分析公民新闻的特点,阐述新闻客观性的概念的前提下,探讨公民新闻理念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并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肖宏昊 《科教文汇》2024,(1):120-12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复合型高素质传媒人才的培养基地。重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框架,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感知力和认同感,优化其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该文以活动本质观为理论依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共性特征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高职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以期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关系着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塑造,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培养专业类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研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高等院校开展新闻传播类教学教育、输出具备文化传播能力的高水平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虹 《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15-115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提出的"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理论,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地球村,为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生存发展而争夺的利益制高点。国际新闻作为国家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宣传思想文化、沟通外交,加强商业贸易等重任。为了突出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我国在2010年增设国际传播奖,将其纳入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之中。以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索其报道主题、报道手段等方面体现的新闻政策。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旨在发现在新闻政策指导下的国家传播奖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正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业领域迎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更是因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到我国新闻传播领域,深刻影响了新闻传播力的构建与发展。本文将结合《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一书,分析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与作用,并根据大数据时代发展特征,提出优化新闻传播渠道与方式,进而提升其信息传播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市场机制与高校科技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是目前影响高校科技开发工作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素。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开发现状的分析,阐述市场机制是高校科技开发工作的基础机制,并就如何确立和完善高校科技开发的市场机制实现有效启动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中,新闻自由与新闻道德是两个无法分割的内容,都在新闻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在当今社会,新闻从业者只有正确把握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定位自身。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在全媒体背景下,作为高校师生身边最天然的媒介——校园媒体,理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整合校媒资源、优化传播效果方面形成新的理念,实现专业化、多元化、一体化的校园全媒体形式,成为广大师生喜爱、参与度高的交流平台。本文立足"全媒体"视角,以南通大学校园媒体为例,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南通大学校园全媒体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受众对新闻编辑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增大。电视节目若要想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收视率,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品牌,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就需要使大众认同所传播的内容。本文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入手,分析受众对电视台新闻传播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在新闻内容以及新闻形式方面的创新策略,望能够促进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语新闻的编译是对外宣传、新闻传播、文化交流等各项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的运用领域十分广阔,电视、广播、报纸,通讯以及各种新兴媒介都离不了英语新闻编译。然而,在英语新闻的编译过程中,把握其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灵活的自由度对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20.
陈彦桦 《大众科技》2013,(6):321-323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通过新闻媒介与公众沟通的方式,也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更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1983年确立,2003年"非典"事件成为关键转折,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然深受公民与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