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论文从“汉诗榜行动”的程序及实施过程出发,指出真诚,先锋,民间,是汉诗榜对诗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真本身就是美。真即存在,存在无一没有其形式,没有形式的事物是无法存在的。真,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往往是大诗人必备的条件之一。真≠好。但,好,要从真做起。在真实与诗意之间、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平淡中的不平凡,永远是诗之至境。  相似文献   

2.
夏目漱石一生写有二百多首汉诗。他的汉诗受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其中王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在王维和夏目漱石的诗中,“白云”的意象都很多,本文就试图从“白云”这个意象出发,来探讨夏目漱石对王维的接受。在王维的诗中“白云”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进而也是一种宁静心境的象征,同样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也有很多“白云”的意象,而且其中很多汉诗的意境与句法都与王维的诗相似,以此来表现一种宁静的心境或者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真"是和庄子人生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就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美的产生和存在.庄子"真"的美学观,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礼乐文化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是追求人生与"道"和谐的大美境界,对后代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语诗学有"炼字"法,汉诗英译也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种炼字手法,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运用英语构词法使译诗生动形象,文辞简约;选用诗歌用语使译诗"文白"相应,典雅优美;运用下义词使译诗辞藻丰富,描写精妙;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使译文通顺流畅;不仅注意了词语的字面意义,还考虑其情感色彩,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汉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汉代诗人对鸟类的青睐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鸟"意象在汉诗中大致有三种含义:它们是表示政治抱负的载体;它们也抒写离别的伤痛;同时还彰显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从这些含义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汉诗"鸟"意象的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6.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潮诗"运动曾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对新潮诗进行艺术形式及意义内容上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新潮诗"虽然锐劲十足,却缺少传统的支撑,显得"没有意义".尽管理论界从后现代主义为它找理论根据,它还是很不争气地匆匆衰落了.这一现象说明,文学艺术的生长和存在是有其自身的文化土壤和艺术规律的,盲目模仿或故弄玄虚,都不可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荚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歌鉴赏这个专题在高考中能力层级要求高,是高三语文专题训练的难点,也是高三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一个知识点.许多教师在大量训练后依然收获较少,如果从教学方法上追寻原因的话,是不是与没有把握好"循序渐进"有关系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律诗数量居唐人第二,内容涉及时政、友情、登临、咏物、酬赠等。罗隐因久困科场,性简傲,出语讥诮。表现在他的七言律诗中,平仄严整,时作拗体,对偶平稳,语言浅切流畅,结构整密,从而形成“峭直”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诗句的清新首先是不同于流俗,为此,作者应有感而发,情归真,创意新."诗句清新非世俗",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人文个性,而且还源于作者灵性的观察及独特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取前人诗句的字法、句法或结构来创作出自己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孳生”现象不仅有着诗歌内部的原因,而且同诗歌创作的时代风尚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诗人的眼光里被语言的传统所遮蔽,而对身外的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遮蔽并不必然导致表现力的丧失,它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诗歌技巧的成熟。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化批评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孳生”现象予以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国之所以能够首举义旗,成为六国反秦的领头羊,乃在于楚国百姓参与的政治热情远高于其他关东五国,这当然是因为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件激起了楚国人民广泛的复仇情绪;但这种仇秦情绪的长时期保持,又与楚南公借助于楚国民间普遍盛行的政治谣谚和屈原利用楚人喜欢歌舞,因而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出的"楚辞"有重大关系.楚政治谣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而"楚辞"擅长抒情,尤其长干抒发带有悲情色彩的重大主题.这两种方式深深地植根于楚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能够起到激发楚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反秦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标准问题历来是新诗史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新诗生存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新诗标准的界限及其可变性,我们采取回顾历史、梳理概念的方式,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的动态问题,进行现代意义的考察。新诗的特点及其变化一直离不开其存在的历史空间,在正视历史之后,讲求诗歌的写作伦理、外在的认识型构,以及规范的复杂多义性,正是建构“新诗标准”的重要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代诗歌的“标准”问题首先在于对“何为诗”的本体认识上的分歧,无“标准”,自然亦无评价“何为好诗”之“尺度”。新诗其实是一种现代汉语诗歌,我们至少可以从“现代汉诗”这一概念的角度来谈论,现代汉诗的本体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互动、纠缠和克服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个体经验的深度、现代汉语的自觉和诗歌形式意识等必要的谈论尺度。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4日至6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师范大学、澄迈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南·澄迈诗歌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首届海南诗歌文化研讨会在澄迈县召开。来自中国作协诗刊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海口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的“优化论”,这是许氏译论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主张“优化”和“美化”,是对“忠实”标准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继而发掘“优化论”对英诗汉译的启示,可以发挥汉语意合美的优势,运用四字格对译文进行优化,以寻求更佳的表达方式。笔者还提出了该理论可能对译者造成的负面启示即“优化的误区”———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20.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