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2.
"道"是秦汉时期政府为管理少数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的县同级。《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三十道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或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是历朝历代边界变化较大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而恰好秦汉政府又在这些不易控制的地区设置特殊的"道"机构。这篇文章从汉承秦制、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道设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面对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基于此,本文从"道""器"等哲学概念出发,分析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道""器"并举.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2):67-72
本文主要考察历史时期珍稀兽类资源在今陇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与氐人"板屋"民俗盛行之间的关系.梳理发现,在历史时期陇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些珍稀兽类,华南虎集中分布在今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东部;犀牛广泛生活在今西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金丝猴则见于今成县和文县地区;麋鹿基本在今陇南地区均有分布,而分布在今武都地区的羚羊则在宋代以后绝迹.历史时期氐人"板屋"民俗在今陇南地区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当地森林资源,破坏了当地珍稀兽类的栖息地加速了珍稀兽类的消亡.  相似文献   

5.
北魏开“斜谷旧道”发生在秦汉褒斜道上,唐褒斜道武休关至风州段不是在北魏“回车道”基础上修筑的。“回车道”的产生是北宋以后人们因袭《资治通鉴》的讹误和对《元和郡县志》中关于西魏达奚武攻汉中行进路线不准确记载的进一步错误“移植”造成的,目前还不能证明存在一条新辟的“回车道”。《石门铭》中的回车应在秦汉褒斜道经过的今陕西留坝江口一带。  相似文献   

6.
道是秦汉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地方行政建置,相当于县。文章对近年来秦汉道制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主要以学术界关注较多、争议也较多的几个问题为切入点,即关于道制的起源、道制形成的时间、道的数目、道与县的关系。对这几个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虽各抒己见,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很多问题仍存在争论,未能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所活动的地区,有文献记载在今河南的辉县和汲县一带,然而,更多的文献记载却是"竹林七贤""游于竹林"以及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而且将"竹林"与"河内之山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考证,关于"竹林七贤"的寓居地问题,本文认为"竹林七贤"的"竹林"在"河内之山阳",其寓居地在"河内之山阳"一带,即今河南焦作一带,主要活动于河南修武县东北五十里的百家岩。  相似文献   

9.
古贤今人普遍认为老子之"道"是"生万物"的"最根本的""最先的""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以为存在一个"在冥冥之中左右宇宙万物和人类祸福的‘道’"。其实《老子》中不存在这样一个"道"。老子之"道"的意思《老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法自然",即万事万物不是任何神灵所造,不是任何意志的产物;万事万物是自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发、自为、自足、自法。老子之"道"的意义是还原了人自根自本、自生自为、自足自法。他论证了人的心灵本是"白板",应该永远保持"白板"状态,夏商周以来堆积在心灵"白板"之上的人生使命、责任、目的、目标等主观意志、意识已经成为吞噬心灵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韩非在其人人皆自利、自为的人性论基础上,强调"世异事异""事异备变"的变法主张。韩非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道、理和德相应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道"为让万物之所以存在和变化的自然客观规律(准确地说,即"道"具有自然本性、经验和功用意义);而"理"则是具有功利色彩的万物各自的特殊规律,并且它是"道"的可认识性、可言说性和可操作性的外在表现;"德"(得)即万物普遍的实得道理,从而形成事物固有的本质。韩非综合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的思想,创建了其法、术、势三者相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三者形成的有机共同体中,法是核心,而术、势则为两个辅翼。韩非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功过在历史与现实层面都得到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12.
莫贺延碛北起哈密北山南麓,南至瓜州县大泉西北,广袤八百里,汉武帝以前原属呼衍王地。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特指唐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即"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唐代于莫贺延碛道"总置十驿",即新井驿(今瓜州县雷墩子)、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双泉驿(今瓜州县大泉)、第五驿(今瓜州县马莲井)、冷泉驿(今哈密市星星峡)、胡桐驿(今哈密市沙泉子)、赤崖驿(今哈密市红山墩东),另有二驿失名,笔者推测可能分别在今哈密市之格子烟墩及大泉湾。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0、"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5.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只关注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修养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老子>不但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有着一个严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它强调个体要通过"无欲""无知""无 .为"的无形通道不断地修养自身,趋近与实现真实道德,这对加深我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饮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能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饮食之道中体现的权力及等级秩序,反映了儒家的生活政治,即将政治价值和等级观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又通过日常生活来巩固和强化那些保障政治权力运行所必须的价值与秩序。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道不利则权,权不利则法,法不利则术."从中可见,相对于"术""法""权","道"为最高境界.将之沿用到办学领域,也是如此,唯有努力循守办学之"道",而不迷恋于"术""法""权",办学才更易结正果、奏长效.  相似文献   

18.
谪戍制是秦始皇、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的一项边防措施,是秦汉兵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史料的简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试就秦汉谪戍的起源、发谪的原因以及被谪者的任务,待遇等谈些看法。一、关于谪戍制的起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邵、南海,以谪遣戍”。这是文献材料中有关谪戍问题的第一次明确记载,由此谪戍制  相似文献   

19.
巨乃岐 《天中学刊》2010,25(3):45-49
荀子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具有丰富的技术价值论思想.他的技术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解蔽""求正"、"善假于物""制天命而用之"、"以心制欲""顺其天政"、"性伪合"等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20.
老子所理解的"道",因"自然"而"无为",又因"自然"而"无不为",成为"象帝之先"、"可以为天下母"的本原。老子道论虽然关注本原问题、本体问题,但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以"道"为根据,寻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人和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以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