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青年》在当时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所获得的舆论地位和传播影响,是与它科学的舆论传播观及其有效的传播运用分不开的。《新青年》的舆论传播观及其传播实践,对于今天的大众媒介的舆论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新青年》在思想信息传播活动中,认识到大众媒介的社会舆论传播作用,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舆论传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并在办刊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有效运用舆论传播的方法,体现出社会舆论传播意识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易雯  刘祥平 《新闻窗》2012,(1):77-78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份重要杂志。在社会制度落后、科学技术亦不发达、蒙昧的民众思想亟需启蒙的“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出现,以及它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对科学知识的推介.使之成为一面救国救民的旗帜。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中国已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回眸《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丹 《传媒》2021,(6):73-75
黑龙江卫视电视理论宣讲节目《新青年新思想》以"青年"为主导群体,以"演讲"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现场访谈、理论解读等多模态呈现方式,实现了电视理论类节目与电视演讲类节目的生动整合,通过语言的力量传播中国故事,全面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同时也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感动中国》以多年成功举办的事实,在中国电视传播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典案例。从文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出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之间关系的熔炉模型,由此可以发现在时间维度上,传播对于塑造国民性格、铸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累积性效果。在对《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和其他相关传播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测量统计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该节目的"推选标准"及其制作、呈现和传播方式具有一种限定、凸显、引领和架构作用,透过该案例研究的视角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伴随大国崛起步伐而来的一种年轮式的精神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对我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作用,其传播途径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有重要借鉴意义,分析《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章,可以理清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美娜 《青年记者》2017,(6):103-104
民族认同,即民族身份或文化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事实的心理反应;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建构过程.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学、大众媒体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众媒体对于民族观念的厘清与传播,又会使得受众对于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认.五四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是在国际局势与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并受欧洲兴起的思潮影响,中国文化系统中新的思想、文化的现实的构建平台.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竭力传承中国文化,而且长期秉持"介绍西方文化"的宗旨,默默致力于近代思想启蒙工作,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求索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从创办《世界丛书》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从出版《林译小说丛书》到《严译名著丛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逐渐成为近代西学东渐、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文化平台和学术高地。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学术名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现代文化转型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峙中,《新青年》以传播现代文明为己任。在它的创刊号上,“新”被定义为“西洋文化”。但,作为现代文明的西洋文化并非铁板一块,《新青年》初创伊始,便对西洋文化中的法兰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李薇 《新闻世界》2013,(1):107-109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其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演化轨迹,凸显了新思想的传播对思想解放、知识分子阶层解放和媒介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有为青年为己任,积极传播进步文化,展开对社会的反抗和思想的启蒙.未名社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显现出独特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务实的编辑出版实践与实绩推动了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革和文化进步,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重大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版业自身除了应势而变外,更被国人视之为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陈万雄在《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茶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跨文化媒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视作特色的"中国符号".儒释道思想相贯通的传统茶文化、匠心与创新相得益彰的现代茶产业及我国为未来文化多元性所做的非遗保护工作,三者共同构建了"传统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基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应积极扩大传播队伍,始终立足国际传播受众,打造以"岩骨花香"为核心的传播内容.通过科学布局的传播矩阵和对传播回馈的实时掌握,传递出坚韧不屈的民族品质和唯美浪漫的国民性格,从而展现我国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以此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代晓冬 《编辑之友》2012,(7):120-122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民族认同镜像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双重危机,五四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树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科学”解决道德信仰危机,以“民主”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掀起了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企图重建现代中国的认同镜像.这种重建民族认同镜像的努力,因其所内含的矛盾,没有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但深刻规约了现代中国的重建现代国家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洪海 《青年记者》2017,(15):30-31
从1839年第一本科普期刊问世算起,美国的科普事业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美国的科普期刊不仅在科技工作者当中发挥着非凡的信息传播和引领作用,而且和美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普及和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质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美国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8.
影片《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迄今已近十年.在大片的整合营销之中,传播推广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部分,其对于影片的传播、扩大知名度及其现实票房业绩等,常常具有决定性影响力.2010年末,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并主演的影片《让子弹飞》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杂志书刊广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从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最后停刊,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渡时期,其内容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新青年》所刊登的各类文章及其历史意义,很多学者已有详尽论述,但对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几乎每期都占有相当篇幅的书刊广告,长期以来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联系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