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界对梁启超“百年树人”的文化启蒙思想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其早年的新民理论,而忽视了梁氏思想的演化和向多角度发展的复杂性.通观梁氏一生,可以说,他的树人思想至少可在逻辑上表述为两个层次:为救国而新民和为立人而立人.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展开,前一思路相对弱化,后一思路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2.
民本、新民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乡村建设的开展以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提高为先决条件,乡村建设的成功以具备新智慧、新展望、新技术、新才能的"新民"为必要条件。晏阳初的这一思想给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重要启示:只有作为"三农"问题承担主体的农民具备现代性素质,"三农"问题才能成功解决。  相似文献   

3.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意识到国家的贫富强弱与国民整体文明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他主张实施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承认人的价值,培养具有独立自由思想、权利与义务思想、进取冒险精神和尚武精神的新民教育。同时,梁启超也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价值。他通过确定女子教育的宗旨、女子教育的作用和提出女子教育的办学章程等途径,来完成对女子教育的建构,进而使其新民教育思想更加完善。梁启超的新民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魏前期的新民,是指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北魏征服后迁往京师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前期的新民是指新迁之民,到后来,新民的含义扩大为新附之民.绝大部分的新民从事农业生产.北魏在新民中实行计口授田制度,加速了北魏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对新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是梁启超新民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对晚清以来教育文化资源领域内日渐凸显的中西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一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新民资源整合模式.20世纪初,梁启超逋日之后的西学摄取,使他的新民宣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其对于"圣道"的疏离,也渐渐引来康有为及诸同门的不满和批评.在此背景下,经过1903年的新大陆之行,梁氏对于民权自由、革命破坏诸说的流弊益加警觉,其于新民资源的整合,亦由先前之"中西并重",调整为"科学与道学互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包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演变的诸多信息."新民"、"心力"的出现则代表了一代学人试图改变现实、重新选择未来的实践方略."新民"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从国家主义的立场出发所设计的民族改造理想;而"心力"则与西方意志主义思想相联系,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坚韧、果敢"地选择现代化走向时强化意志的要求,与西方意志论思潮,特别是西方19世纪以后的唯意志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梁启超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他以"新民"学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新民主义"是华北最大的汉奸组织新民会所推行的一套完整的汉奸理论,它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装饰,以美化日寇侵华为目的,宣扬"战争有理"大东亚共存共荣"等歪理邪说。抗战胜利后,新民会解体,其汉奸理论沦于破产。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巩固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对日伪新民会活动进行调整,并召开各级新民会联合协议会以示民意.从山西忻县新民会等原始档案,考察新民会联合协议会的成立、代表来源、协商程序及协商结果等,可以看出新民会联合协议会虽以"民意代表机构"相标榜,其所代表的"民意"实为日伪政权之民意.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晚清民初当之无愧的国民导师.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梁启超本着“人才经济”的原则,选择了一条开民智、兴民权的新民救国之路.面对晚清以来思想文化领域日渐凸显的中西、新旧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主张各异甚至彼此对立的教育言说.梁氏的这一教育实践风格,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一种“自我断裂式”的人格形象,然而,透过对梁氏晚年就人生问题的诸多言说之分析,其变动不居的教育人生,实为其基于自我与环境的反复考量,在知命与努力的张力中呈现出烂漫多姿的“新民肖像”.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毕生都很关心并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认为这与我们民族前途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正是站在这样的理性高度上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的成长以及青年一代的发展。在他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更是用了大量的篇章对封建伦理道德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进行尖锐的批判,并由此形成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鲁迅从接受封建正统思想到兼收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对儿童教育以及国民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鲁迅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先念毕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一生信仰坚定、始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持群众路线,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坚持党性原则、谦虚谨慎、顾全大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这种高尚的品行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陈独秀思想的主旋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经受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严峻考验。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他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由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前进为共产主义者。他发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教育界》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较大的刊物之一,它不论是在西方各种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引入,还是在教育实验、教育思潮的推进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过积极影响.1924年7月至1926年11月间,陈启天担任《中华教育界》主编,以“教育改造国家”为其办刊宗旨,借助师友的援引、同学的相互砥砺、同道的呼应、同乡与同事的鼎力支持,集结了一大批提倡教育救国的教育界人士.他们在陈启天的引领下,思想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之势,使得《中华教育界》成为宣传国家主义教育的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6.
晚清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张裕钊,其实也具有深沉的时局关怀,他对世界形势、中国危局以及解救中国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对中国人习惯的固步自封和办事敷衍深感忧虑,主张讲实质求实效和注重人才以救时局之危。尤其在“育才”上把改良学风和改革社会风气一同考虑,极有见地。文学上张裕钊强调以“意”为主,而以“词”、“气”、“法”来辅“意”。故文义精辟,词句古朴峻拔;诗作多淡薄名利而抒忧愤,时时不忘国隐民瘼。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过错误,但这磨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国革命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经在党的七大上评论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反对派领袖,领导中国"托派"组织运动。他一生五次被捕,监押时间时间在五年以上,在狱中,他为理想和救国而不停抗争,即使在自己的同志对他有很大误解时,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出卖革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为名利所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第五次被捕为例,来略谈一下这位狱中斗士。  相似文献   

18.
林砺儒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教育进行了历史的、阶级的分析,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并对教育的方法论、教育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钟观光是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是教育界的老前辈。他前半生致力于普及科学,倡导国民教育,任教于各高校,培养科学人才。由于蔡元培的关系,参加中国教育会等,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后半生主要投身于近代植物学的研究。为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及全国各角落,为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定基础。他发现了"钟木"、"观光木"、"普陀鹅耳枥"等珍惜物种。晚年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称的考订。  相似文献   

20.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如他关于通识教育对人生的作用及在大学中的地位的论述;他指出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一大通病——通识教育不足;他提出的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等。并从中得出几点启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目的、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的了解,开辟多种通识教育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