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相似文献   

2.
评析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徐艳芳《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道家哲学著作。它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贵柔守雌”。该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对于中华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的陈楚地域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为周史官,因而一般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文化和历代帝王经验,但是,老子生于今河南鹿邑,这里春秋时属陈楚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陈楚文化是一种多元化,复合性的地域文化,老子学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也是由于老子原居地-陈楚地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前景决定的,陈楚地区丰富的巫觋之见和原始崇拜的民间背景,对老子哲学思想和他的“道”的观念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因而老子思想中具有丰富的巫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较之重伦理的儒家文化,重自然的古希腊哲学,它既讲“道”又讲“德”,二者互相渗透,是自然哲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的典范。老子哲学的要义为“道”、“和”、“德”,其中“道”对当代量子力学的场论、“和”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德”对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均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随着当代世界重视人文教育热潮的兴起,古老的老子哲学思想已与现代文明有机接轨,对人类的科学与文化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意思是说:有与无相对立而产生,难与易相对立而完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增长。这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他由观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传世著述不多,但影响巨大且深远。当前在史学界中,对他“绝圣弃智”的提法持否定态度,认为老子是“历史无用论者的祖师爷”。笔者认为:实际上老子是明确赞成“圣”、“智”与积极肯定历史继承的;他所讲的“绝圣弃智”是对统治阶级主张与没落文化的批判;从中体现出了这位文化先贤思想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8.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已超越国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这些成就却掩盖了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建树。在1983年北师大出版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就根本找不到老子的名字。有的书中甚至称老子为绝学弃智,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事实上,老子是以其哲学思想即‘“道”为指导,以其政治上“至治之极”的理想邦国为蓝图,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亦即他认为的“圣人”、“士”等为教育对象,以其所著《道德经》为教材,提出了统治阶级自身修养的要求和治理国家的办法,从而否定了奴隶社会中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子“言”、“辩”之美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中,“言”出现了二十次,“辩”出现了三次,“美”出现了九次,它们的意念组配,构成了老子“言”、“辩”之美的审美观念,蕴含了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言”、“辩”之美的思想虽未直接涉及文学艺术,但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遭来了误解。国内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史,就根据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治道是以自然道德之质与社会仁礼之文的对立为理论根据,本文也以质与文的对立为切入点,探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基本涵义和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老子认为社会仁礼之文是对自然道德之质的破坏与消减,因此主张尚质去文,以法自然、不妄为和清静简政、不扰民为“无为”的根本准则。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无为”是整个社会全体“无不为”的前提。老子治道虽有将自然之质与社会之文绝对对立的局限性,但“无为而治”、尚质去文的思想中蕴含着君民平等、民众自治和统治者与管理者应遵循社会自然之质,尊重自然秩序,强调治道的客观规律性等对现代社会仍富有启发性的积极意义,以及与现代化系统论相通的系统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15.
重点的选定     
记得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天,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老子“无为”的思想,就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了许多的现代领导学所提倡的领导工作方法,为今天的领导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老子曾为周史官,因而一般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官文化和历代帝王经验。但是,老子生于今河南鹿邑,这里春秋时属陈楚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陈楚文化是一种多元化、复合性的地域文化。老子学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也是由老子原居地--陈楚地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决定的,陈楚地区丰富的巫觋之风和原始崇拜的民间背景,对老子哲学思想和他的"道"的观念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因而老子思想中具有丰富的巫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又名李耳、老聃,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被世人尊称为“道教始祖”和“太上老君”。著作《道德经》(也叫《老子》)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它成了全世界很多人都爱读的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20.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