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由此可见,对话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要实现有效对话,双边或多边是条件,“主题”是关键,也就是要能够引起对话者的共鸣,在对话者的心灵中产生碰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对话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巴赫金认为人是需要对话的。作为社会中的独特个体——“我”必须通过他人的眼睛——“镜中我”,才能认识并形成“自我”。“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作品只有激起读者的反应才有意义。“易中天《品三国》”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方式把大众引向一个充满对话的文本,使普通大众顺利进入文化理性之门,成就了“易中天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翠霞 《学语文》2014,(4):14-16
对话理论的首创者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缺乏与成人特别是老师直接对话的勇气和能力,因而失去了老师有力支持和帮助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梁璐 《父母必读》2022,(6):79-80
<正>“你听见外边风的声音了吗?”“我听见了,声音好大,呼呼的。”“我也听见了,为什么有这么大声音呢?”在一个阳光洒满活动室的午后,我听到了孩子们在窗前的对话,连忙走到他们身边,把问题抛给了班内所有的孩子:“我也听到了呼呼的声音,那究竟是什么声音呢?”孩子们众说纷纭,“那是风的声音,风就是呼呼地叫。”“不是,风的声音应该是沙沙的,不是呼呼的。”  相似文献   

5.
一次单元考试结束,我整理好学生们的试卷,来到办公室。“滕老师!”从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小钰。只见她趑趄不前,小脸绯红,怯生生地说:“老师,考试时我的作文离题了,能不能……再给我一次重写的机会?”她支支吾吾,半天才把话说完。不等我开口,对面的李老师却叫了起来:“什么?考试都结束了,还要求重写这叫什么考试?这样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乘坐公共汽车,看到车上有一位父亲带着约四岁的儿子。在红绿灯路口,儿子指着窗外的公益广告牌问:“那画的是什么?”父亲回答:“一个小朋友在捡香蕉皮。”对话结束了。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对话”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但对对话教学的实效性关注不高。“对话”及“对话教学”的涵义是什么?有效对话教学有什么特征?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搞好对话教学,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教师,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相似文献   

9.
搞好对话教学,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教师。我经常听副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的!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相似文献   

10.
一、无“微”不至
  镜头一:几个妈妈的对话。“现在的孩子手机、电脑不断轮换着,整天低着头摆弄着这几样东西,眼里全没有其他存在,这样下去怎么办啊?”“你们家的也是这样啊!”“是啊,我家孩子也一样,手机、电脑比什么都重要,完全离不开啦!没办法了……”
  镜头二:几个学生的对话。“学校不准带手机,我准备悄悄带,反正老师也看不过来。”“哈哈,我有高招,带俩,一个替代品,万一老师发现,就拿一个坏手机去冒充,这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和谐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在和谐环境中才能使创新的精神得到发展,先进的理念得到传播。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情境下,教学效果才能最好。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才算是“和谐”,如果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否就是“不和谐”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呢?  相似文献   

12.
蒋治平 《现代语文》2009,(12):18-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最为重要,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言说者与思想者。只有通过对话,人类才能正确地面对差异,交流的个体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相遇意味着再生的可能,对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再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了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鬼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反正,当我一如平常地把头撞在书上时,它就蹦了出来,差点没吓死我。说它“蹦”出来,似乎不太妥,因为我听到它的声音,并看不到它的形体;打招呼说“嗨”也好像不太妥,那声音似乎是从我体内发出,如同直接与你对话一般──我确信我不是做梦,并且没有双重或多重人格。 它说它叫小豆,并一再声明,是“她”! “小豆,你到底是什么啊!” “我就是我啊,晶晶亮!”她很得意地涮了我一把。 我暗骂了一声便径直到厨房拿出奶奶做的辣酱,小豆怕得声音都发颤了:“别,有话好好说!唉!就是说你这种脑子也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这观点似有许多“理论根据”。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指出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存在什么 ,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 ,如何与你相遇。”①他认为“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笔者认为 :宗教家所讲的教育不像我们所讲的教育。“完全的对话”在我们现实教育中行不通。雅斯贝尔斯说 :“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②他对教育中的“对话”有高度评价。但笔者认为 ,…  相似文献   

15.
门外的对话     
“去叫他起来吧.” “再让他睡会儿.” 这是我上初中以来,时常在我房门外响起的对话. 每天早晨,爸妈都是早早起床.他们总会把声音压到最低,走路也几乎没有声音. 今天,外面又传来了爸爸那压低了的粗犷声音:“去叫他起来吧.”妈妈没有回答,或许她摇了头,或摆了手.门外又恢复了沉寂.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是对话。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诸多行为,无一不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对话”?什么是“师幼对话”呢?本文中,师幼对话界定为师幼双方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相互的“敞开”、“接纳”、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具体地讲,师幼对话的本真面貌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胆小鬼     
木糖猫 《小火炬》2012,(4):10-11
沙沙沙——是什么声音?李豆豆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其实这个声音已经响了好久,李豆豆一直假装听不见,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告诫自己:"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我才不害怕,我不害怕……"可是声音越来越大,好像是什么动物在磨牙,  相似文献   

18.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一段精彩阐述。它十分恰当地注解了包括教育对话在内的人类对话之于人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对话也展示了人的精神追求的可能性。“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的过程是个体  相似文献   

19.
姜博士: 您好! 近几年时常看到有关师幼对话的文章,在参加讲座、听课时也总听到一些专家说起教师在师幼交往中要具有“对话”精神,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但我对于师幼交往的对话精神还是不太能够理解,到底什么是对话,对话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请您对我的这些困惑给以回答。山西太原江晓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小学教学中“假对话现象”和关于真假对话的议论,着重分析真“对话”在哪里,假“对话”何以发生,所谓“假对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关于真假“对话”的议论中折射出教育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