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看,大学制度与治理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对于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治理实践和治理体系有助于制度的完善。大学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是治理主体与制度实践互动的结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和习惯等。因此,制度逻辑不是说要去主观建构制度,而是说在制度认知、制度构成、制度运行与制度行为、制度评价的互动中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注重和发挥人的因素特别是治理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使得大学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转化为治理体系,并使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在治理实践中,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从而使制度逐步成熟定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学治理是新时代我国大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治理效率的提升是实现更高水平大学治理的关键所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逻辑、知识本位的学术逻辑、服务社会的市场逻辑和革新发展的历史逻辑等多重驱动下,生成了大学治理效率提升的现实论题.提升大学治理效率,需以培育现代化大学治理思维模式为前提条件,培育过程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完善校内治理结构,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潍坊医学院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逐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革成效,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术治理能力涵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学术场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治理的运行制度设计、治理主体的权责划分以及利益分配、治理程序等多重因素。提升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包括学术治理制度的善意理解力、冲突解决力、共在执行力、责任悦纳力以及创新驱动力等要素特征。然而,实然境遇下的大学学术场域由于诸多权力的交错混杂与寻租以及外部法律制度供给缺位,造成学术治理能力出现“虚假治理”困境,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具有民主契约的共生环境中秉持善治理念,塑造多中心学术治理格局,确保学术治理动态过程的手段善与结果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大学治理需要在智能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实现个体、组织与制度的深度融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技术形态的变迁最终决定着大学治理形态的变革;技术发展的"一切皆可数据化"趋势表明技术智能性与治理科学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数据治理、规则治理和程序智能将成为未来大学治理的主要形态.未来大学治理在个体层面,要通过提高个体的信息化素养和人机竞合能力,全面提升大学治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组织层面,要加大对院校数据的价值挖掘与整合力度,努力将各种数据用起来,充分发挥院校研究的价值,为大学决策提供最优方案;在制度层面,要注重大学制度的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发展,细化大学制度文本,变原则性规定为程序性规定,增强大学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提升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新时代国家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治理理念、治理组织、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实现治理理念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高级过程。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面临机遇与挑战,亟须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质表征、制度困境和目标指向,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让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7.
大学应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要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要使命。大学应实现自身治理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引领和示范;大学应成为治理智库,主动参与国家治理过程;大学应培养治理人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能力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治理能力的体现。绩效考核作为目前大学治理的普遍手段,反映的是追求效率的管理思维,对推进大学治理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开始显现。透过对科研与教学的绩效考核方式与逻辑分析,发现大学治理能力存在“过于刚性”的经验治理,导致“缺乏温度”的制度治理以及“理念偏差”的文化治理等困境。任何大学在建设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都需要超越过于制度化的绩效管理,尽快走出以“工分制”为特点的绩效考核。改善大学的学术生态,需要提升治理者的治理理念和认知水平,探索科学导向的大学治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学治理现代化包括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从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视角看,目前大学治理仍存在治理理念缺乏"放管服"顶层设计、治理制度执行力欠佳、治理权力主体交错杂糅、治理步伐缓慢、治理手段更新滞后等问题。有鉴于此,通过注重治理理念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理顺权力主体关系、改进大学治理方式和升级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郑云 《高教论坛》2021,(9):20-22
提高大学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大学的办学主体之一,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治理的方式,分析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义,提出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应该遵循价值理性的精神文化取向、权力均衡的制度文化取向、自觉自为的行为文化取向、以人为本的环境文化取向,推动大学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强教育统计领域廉政建设是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廉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在部分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中,统计数据常因理念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不足而存在注水数据等廉政风险。基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视角,借用大学教育统计工作的具体实践经验,可以发现:防范教育统计领域廉政风险,提升高校教育统计管理效能,就要从理念、制度、能力三个层面共建教育统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理念建设,需要深化教育引导,提高廉政思想认识;创新内容方式,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需要完善教育统计廉政制度和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需要提升教育统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教育统计廉政建设新成效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阮航 《高教论坛》2022,(1):121-124
日本国立大学的教授会自治经历了成形、制度化和萎缩的三个阶段,其变迁过程是日本国立大学内部治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外部环境中进行整体性调整的缩影。大学-国家-社会的三角模型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大学知识属性变化→大学组织边界扩展→大学治理制度变化”的逻辑路径对克拉克所构建的学术-政府-市场的三角协调模型的拓展,将其作为分析框架对教授会自治制度的变迁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应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协调;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安排需要体现一定的“边界感”;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应能进行主动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国家控制的内部治理探索期(1949-1977年)、初步自主的内部管理建设期(1978-1997年)、法人治理的依法治校完善期(1998-2012年)、多元治理的多元共治建设期(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政治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与环境、文化观念与认知、行动者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塑造了断续相接的制度变迁历程,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多元共治的演进逻辑。未来,应把握当前制度发展阶段特点,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有序运转来构建大学善治格局,与外部治理制度协调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黄彬 《现代教育科学》2024,(1):15-19+33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显著标识。从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整体运行逻辑上看,大学治理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顶层设计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行动执行能力、政策驾驭能力等关键支撑性要素。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人本”“系统”“精细”等基本理念和底层逻辑,着力提升治本能力、治标能力、精细化治理能力和共同体价值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主要指制度理解、执行、组合、创新和组织体系运作的能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大学治理的思维和行动有别于传统的管制和控制方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治理理解存在误区,我们并没有搞清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指向是什么。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技术与物质层面的发达,而是意味着要从社会制度、大学历史和高等教育本质的逻辑去理解其内涵,重新梳理其构成因素,最后才能针对当下的困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善治,使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发展实现协同,共同参与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6.
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校院关系问题突出,制约了学院办学活力,影响了大学发展.践行"学院办大学",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是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大学可通过调整校院权力配置、优化学校机构设置、转变大学管理模式、建立学院治理体系、健全大学治理制度和培育大学治理文化等举措来实现"学院办大学"体制改革.大学在推进"学院办大学"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体制转变、治理能力、权力失控以及目标偏离等方面的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17.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核心是制度变迁,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导性制度变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因路径依赖方面、变迁成本收益方面及变迁主体力量方面的原因始终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就是要坚持党对大学治理的制度安排,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探讨了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生成的多重逻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治理制度实践的核心命题;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党对大学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重视贯通大学内部组织治理体系,细化大学党政议事决策机制等。在新的历史时代,大学的善治要着眼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改革创新推动大学治理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内部“一主多元”共同治理的协同作用,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大学基层治理,夯实大学基层治理的根基,依法依规推进大学的系统治理,努力构建大学和谐共治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更为广泛地汲取社会资源。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大学基金会组织架构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时代发展对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现阶段大学基金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治理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的掣肘。全面提高大学基金会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需要将大学教育基金会建设上升到制度化层次,进行顶层建构,使得大学教育基金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看,基层政府治理是一个建构权威结构和提升社会动员与控制能力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就基层治理现代化而言,治理不只是一个制度法治化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后者甚至更具有本源意义,因为制度的适应性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中。通过阐释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发生学意义,辨别出中国基层的制度变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建制意义,才能明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方向,这包括限制基层权威和分割权力(而不是强化基层权威和积累权力),还权于社群,还权于社会,基层自主治理,扩大政治参与,并将其权力置于社会的监督和约束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