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呼唤学校的“诚信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些日子,我去江苏南通市参观张謇故居。张謇不仅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实业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他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间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建校时,由张謇手书的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十年以后,1912年他又创办了南通纺织专科学校,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相似文献   

2.
以“三个零距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渊源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謇先生职教思想的核心是:“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学问兼履历乃成”。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张謇先生的职教思想,提出以“三个零距离”构建高职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光泽。一、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与社…  相似文献   

3.
南通张謇,着力办实业办教育,造福一方,影响全国,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的遗著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颇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就此陈述我们一点认识,以期得到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一 张謇生长在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里,自幼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对孔孟尧舜备加称颂,作为“黄帝尧舜神明之胄”深感自豪。他非常注意个人修养和进退处事,虽几经艰辛获得了功名,却不屑“在纱帽下求生活”。张謇继承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不虚骄,不空谈,重实干。“常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矢愿益坚,植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2008,(5):F0002
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9年在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时亲手创办,是南通第一所推行新式教学的中学堂。  相似文献   

5.
成平 《江苏教育》2005,(5A):2-2
江苏省南通中学简称“通中”,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时(1909年)亲手创办,为当时南通第一所推行新式教学的中学堂。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办学”是温家宝总理2003年首次提出的教育命题,此后又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教育家办学”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但针对个体教育,同时更加明确了校长应将成长为教育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追求。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教育家,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交给社会主义教育家,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制度支持~7,7L宽松的办学环境和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区别于“教育工作者”这一概念,汉语中的“教育家”是对极小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尊称。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论。教育家说到底必须是教育实践方面而不必是教育理论方面的“家”。单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单纯的教育学者很难称得上教育家。教育家应该是教育实践领域中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不论官方授予称号还是民间赋予称谓,都需要考虑人们心中的那杆秤,需要顾及现实语境中占主导地位的“接受心理”,不宜过于随意,门槛不宜过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具有“教育家天赋”的人在良好的制度与文化土壤中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滋养、锤炼乃至考验“生长”出来的。作为教育实践人才金字塔之塔尖部分的“教育家队伍”的规模十分有限,“我们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家”这样的说法有罔顾可能、用力过猛之嫌。在认识、判断乃至推动教育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上需要有足够的理性。  相似文献   

8.
《张謇教育文论选注》是教育史,它通过对张謇教育情怀、实践与思想的梳理、解释,呈现了南通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且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境和脉络;是教育学,它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出张謇"村落主义"理念的伟大抱负和鲜明特色,也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的启迪;是教育家评传,它采用多种方式对张謇这位伟大教育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让张謇可贵而独特的教育人格在对其文论的选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张謇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卓越业绩和深远影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奠基人。虽然张謇先生对培智教育没有作任何言论,但是他的特殊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对培智教育也是很适用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做到“足尽教育之责”。  相似文献   

10.
张宝国 《文教资料》2012,(21):148-149,15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张謇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对张謇教育思想与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鉴于这种背景,本文将从张謇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结合南通实际,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再实践,以此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范围、提升南通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也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张謇的体育思想,受当时一些主要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武备精神"为核心,以"体力与智力平均发达"为手段,以"德行艺全面发展"为灵魂,一贯主张体育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地位。张謇的体育思想,与当时时代主题相契合,明确体育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支持体育竞技活动的参与,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张政府和学校共同致力于体育教育的大力发展,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方面,敏锐的时序感使简朝亮在诗文作品中比较清晰地体现其“读书——科举”、拜师问道、开馆授徒、闭门著述的学者一生。另一方面,张子沂等门人注意以时间为序编纂《读书堂集》。因此,简朝亮的诗作有一清晰的分期。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乡村建设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政府支持的学者所倡导,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调剂金融、提倡合作与地方自治和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农村经济的改良运动。然而,大量史实表明,张謇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理念,但其实业家身份、“村落主义”思想、“经营乡里”以及良好的实施效果足以令南通乡村建设独树一帜。张謇的南通模式与“邹平模式”、“定县模式”、“江宁模式”同样是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5.
论张坚及其《玉燕堂四种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坚是清代在传奇创作上颇有特色的戏曲作家。张坚一生穷困落魄,特殊的人生阅历对其戏曲作品《玉燕堂四种曲》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随着年轻梦幻的破灭,剧作的情感内涵由最初的"情大于理"向"理制约情",最后向"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情爱转变;另一方面剧作又表现出特有的幕僚文人心态。《玉燕堂四种曲》在戏曲体制、情节关目、语言艺术上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有着较丰富的旅游经历,其旅游过程亦是一场文化之旅。张謇不但喜欢旅游,而且将旅游观光与事业考察结合起来,与南通的城市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建设,注重旅游文化建设,致力于民俗民风的改良,因而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南通旅游文化。打造张謇旅游文化品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清代戏曲家张坚一生著述颇丰,尤以《玉燕堂四种曲》知名当世。然而后代岁月流转,资料湮没,人们只知其曲而不知其人。今裒辑资料成张坚传记及年谱简编,以期为治曲考古之助。其间对于张坚生平事迹、家世背景、与鄂尔泰之因缘、与袁枚和杨潮观等人之交往一一考索,于张坚一生际遇及心态演变也做了相应描述。  相似文献   

18.
张謇系我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的创立者,江谦为近代江苏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江谦作为张謇的得意弟子,曾倾力协助恩师,为成功创办通州师范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奉承师愿,再接再厉,使南京高师成为初具现代科学体系、享誉东南的最高学府。师生两人携手并肩,共同为南通乃至江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先驱。张謇与江谦三十年的意气相投,坦诚相待,无私合作,共同推进了江苏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陈震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15-119
南通教育以近代张謇的教育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和制度设计开启自觉的教育文化;以"和"的教育心态,生发"用"的教育质态,建构"异"的教育形态,蔚成传承创新中的当下教育生存;面向未来,以地方为支点,以适合为旨归,有可能是摒弃同则不继,实现和生万物之教育文化创造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0.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办学目的与办学模式的思想、办学方针与办学特色的思想、人才规格标准与人才培养范式的思想、职业能力和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与教学标准的思想、职业教育的管理旨趣与职业操守的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与师资建设的思想、创业创优发展教育与勤苦成才价值教育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