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集现实性与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了作为君子内在德性的“仁、知、勇”以及作为外在德行的“礼”等诸多道德要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形象导引、教化学子、安邦定民等重要作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明德爱国的时代君子的形成,也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的完成。因此,立足新时代对青年道德提出的诸多要求,在对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辩证吸收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有三个理论支撑点,即君子、仁、礼。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是孔子思想的人道理想:为仁是成就君子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循礼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规范。这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使孔子思想充满了十分丰富的人道意蕴。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子奠定了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1.君子应以仁义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2.君子应具有智、仁、勇三种品质;3.君子应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以期建立一种符合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其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举贤才”,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他所谓的“仁”,其核心就是要“…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7.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8.
君子人格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当中,这种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是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是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我们在高校全面人才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圣人、君子,要求学生在智、情、勇、艺等各方面都有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以人为中心展开,又以人的重塑为终结.《论语·述而》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君子”是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君子”不是完人,“圣人”才是完人.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连“尧舜其犹病诸”,所以,“君子”是带有很强现实倾向性的理想人格.学术界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多拘于其模式,内涵及现代诠释上,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智、仁、勇”的统一,由“修己”外推到“安人”的内圣外王、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其理想人格的基本体现。这一理论对完善现代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私人办学的目的是培养进入贵族统治阶级的合格人才——君子。孔子教育思想中构成君子的三条标准是“仁、知、勇”。因材施教是培养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君子观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应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者也,尽制者也。两尽者,足…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品质的最高要求,它既符合“仁”对德的要求,又符合中庸对智的要求,是对君子之德及智等诸多美好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德修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