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不同重量铅球时的肌肉测试,总结肌肉动员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中,主要参与肌肉为右肱二头肌,右三角肌,右股四头肌等等;使用8千克铅球进行训练时,多数体表肌肉肌电信号值比背向滑步式推铅球有明显的增加,部分肌肉的肌电信号衰减。右股四头肌和左背阔肌在使用8千克铅球训练时利于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  相似文献   

2.
二、肱三头肌的训练法动作1:哑铃头后单臂屈伸(图1a-1b)目标肌肉:肱三头肌动作分解:自然站立或坐姿,固定躯体,挺胸收腹,单手持铃举过头顶,掌心向前,使上臂贴近头侧,控制住上身的平衡,异侧手臂扶住腰际或固定物体,保持平衡。以肘为支点,控制上臂慢慢以弧线下放到头部后侧,充分拉伸肱三头肌,再按此线路慢慢收缩肱三头肌,使上臂升到起始位置,并控制挤压肱三头肌2秒钟,以此重复,双手轮流练习。(如图1a、1b)动作要领:手臂上伸时注意贴近头侧,并伸直成垂直地面状,下放时充分拉伸,控制肘尖固定,使肱三头肌更好地拉伸收…  相似文献   

3.
采用测量法和实验法,对新设计的旋转推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进行实证研究。(1)设计出6项旋转推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包括抗阻180°旋转、抗阻斜坡旋转、抗阻转体、负重转髋跳、抗阻转体、体前快推杠铃);(2)揭示出2项影响铅球成绩的主要专项力量训练手段(抗阻180°旋转和负重转髋跳);(3)采用不同重量铅球来发展旋转推铅球的专项力量中,采用旋转推6kg铅球和旋转推8kg铅球,对提高铅球成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得出结论:(1)腾空阶段和腾空接最后用力阶段设计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对于旋转推铅球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2)应该采用以完成练习的时间快慢来作为其训练手段应用效果的计量方式;(3)采用完整旋转技术投掷不同重量的铅球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过重或过轻的器械对铅球成绩影响都不大,最佳重量区间为与标准球重量相差1~2kg为宜。  相似文献   

4.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肌肉等长收缩原理,设计研发一款数字化等长肌肉收缩功能检测系统,并对其信度及效度进行研究,验证测试系统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13名大学生经同一检测者2次使用等长肌力测试系统,进行最大力量测试,测试间隔时间1周,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结果进行信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校标后,肘、膝不同力臂位置测量值与固定载荷(小、中、大)进行效度检验。结果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除膝关节右侧伸肌第1次与第2次相关系数低于0.75,为0.695,其它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上;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肘关节伸肌力臂位置27 cm实测值与固定载荷150 N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肘关节屈肌力量及膝关节屈、伸肌力量力臂位置实测值与大、中、小固定载荷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设计研发的等长肌力测试系统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及效度,可实现对肘膝关节肌肉力量的精确测量,同时具有实时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常会发现学生在推铅球过程中存在“掉肘”现象,所谓“掉肘”是指伸臂推铅球过程中,练习者肘关节下掉,肘尖向下,形成前臂与地面垂直,从而变推铅球为投铅球。此错误动作不但影响发力(即练习者反映是有劲使不出来),而且易引起肘关节肌纤维的拉伤。这给铅球教学、训练带来很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髋部协调、灵敏、柔韧、动作速度和力量素质对背向滑步推铅球各个技术环节,关系密不可分。实践结果证明,利用髋部能力可以大幅提高推铅球成绩,优秀运动员挖掘髋部潜在能力是提高推铅球成绩的源泉。建议运动员在推铅球训练中,将技术训练与髋部能力训练揉在一起,逐步提高推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前言为提高我国男子推铅球的技术水平,对我国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相比,无论身体条件还是速度力量等方面都存有差距,自身的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  相似文献   

9.
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芬兰的MuscleTesterME3000P8肌电图仪和MegaWin软件系统,让受试者在振动和非振动条件下,分别以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不同方式的进行屈肘练习,练习时施加不同的负荷,通过对受试者的肱二头肌、屈腕肌和对抗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的肌电图测试。结果表明,当负荷与肌肉收缩的方式相同时,振动条件下主动肌的肌电IEMG/s值都比非振动时大,而动力性收缩时,振动轻负荷与非振动重负荷时IEMG/s值相差不大。这说明,在振动条件下进行力量训练,能够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提高肌肉的兴奋水平。  相似文献   

10.
简易力量测试法和等速肌力测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严  郝卫亚  温煦  庄洁 《体育科学》2006,26(9):44-46
目的:探讨体质监测中握力、下肢蹬踏爆发力作为力量素质的简易测试法能否反映人体的力量素质。方法:随机抽取311例上海市普通市民,进行握力,下肢蹬踏爆发力,肘、膝关节运动速度为60°/s的等速向心力量测试。对握力与肘关节等速向心力量,下肢蹬踏爆发力与膝关节等速向心力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握力与肘关节屈肌峰力矩正相关(r=0.815),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正相关(r=0.712);下肢蹬踏爆发力与膝关节屈肌峰力矩正相关(r=0.764),与伸肌峰力矩正相关(r=0.766);结论:握力、下肢蹬踏爆发力可以作为人体力量素质的简易测试方法并可应用于体质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体育科研和训练用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实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训练器材与训练理论和方法;训练、测试与诊断、评定;工程技术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巨大的困境。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形式呆板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考试评价体系标准规则化,定量化,使学生对掌握田径运动的实用性、健身性产生怀疑。思想认识与资源开发不足,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梁晓龙同志多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体育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将陆续发表作者对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以求推动对中国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赵宝琴 《收藏》2007,(10):126-13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的同异及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两个体育项目,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适当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完美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