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人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教师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练习课给人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王淑侠 《成才之路》2012,(11):75-75
中学课程指出生物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人生物学的“科学世界”,最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传统生物教学只是教师讲台上灌输,学生理解。教师要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6.
彭茜 《山东教育》2007,(1):88-89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其中既可以接受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又影响到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它是学生心理成熟和素质提高的重要场所。同时课堂教学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怎样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自觉、主动、愉快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在自觉的心理投入中享受学习愉快十分重要。为此,我结合生物教学的特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一、课程生活化是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本、科学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登阶入室。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 本或科学世界是一个由学科理论知识所构成的抽象世界。它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使得学生与它有一定距离,学生面对这些抽象知识就会感到陌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作垫铺,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如果硬性灌输,就会让学生囫囵吞枣,难以内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本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个缓缓的“斜坡”,让学生能顺利走进本。与本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思想的对话,真正理解并接受本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推进课程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使其成为教师“修路”“搭桥”的材料,使那些抽象、枯燥的本知识能还原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变成理解本知识的“跑道”与“台阶”,让学生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当本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对接、融通、整合时,它就会形成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学生对“在二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这一观点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满腹狐疑,怎么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为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还不如书本上的理性认识正确、可靠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疑惑只是一味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语)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呢?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为此可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陈光清 《教师》2010,(35):94-94
生物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生物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生物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生物课堂,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生物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11.
生物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生物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生物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生物课堂,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生物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并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思品课堂教学以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知识走出课堂,生物知识生活化,是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新理念,要求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应用技能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依次组织到社会生活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用生活化解知识,用知识引领生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在数学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学生视野、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  相似文献   

15.
一、把物理引进课堂,将课堂内容生活化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新教材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语言的教学之外.我们要努力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日益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成为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有生命意义的栽体,才能使德育知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充分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说,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法律知识是“符号世界”,比较抽象。相反,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建构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符号世界”和“生活世界”沟通,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实现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质的飞跃,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信度,用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知识化教学视教学内容为科学知识,把教学规定为知识灌输或知识传授,导致教学过分地关注知识而忽视了人,丧失了其应有的生命活力和高贵性。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人们关照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内容被视为来源于生活世界且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而单独存在的教学文本;教学内容应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上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贯通,还要兼顾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并有利于主体间对话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