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服务法》、《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和《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是三部美国联邦图书馆法,分别颁布于1956年、1964年和1996年,本质上是一部法律的演变与继承。论文阐述了美国联邦图书馆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联邦图书馆法的立法目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特点,并指出从美国联邦图书馆法的演变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图书馆角色多元化、图书馆服务系统化。  相似文献   

2.
1982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上海图书馆创办了《图书馆杂志》。30年来,《杂志》在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在读者和作者的鼎力支持下,成为中国图书馆界的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之一。在纪念《图书馆杂志》创刊30年之际,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杂志》社等单位特别举行《图书馆杂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一书促进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但有些史料存在疏误.经考证,1910年学部公布的图书馆法规名称为《图书馆通行章程》,而非《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图书馆规程》颁布于1915年10月23日,而非11月.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图书馆法》立法回眸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1年1月4日,台湾地区正式颁布《图书馆法》。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台湾地区《图书馆法》的产生过程、《图书馆法(草案)》与《图书馆法》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图书馆法》给予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评王崇林同志的“图书馆产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维彩 《图书馆》1993,(5):12-14
自从85年国务院对我国的产业部门划分为三个产业后,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图书馆理论界对图书馆的走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发了许多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下面就王崇林同志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93年第一期上发表的《深化图书馆改革,实现观念上的突破——谈谈树立图书  相似文献   

6.
1987年3月20日,中央四部委院在《关于改进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图书馆工作缺乏活力、服务网点少、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各类型读者的需要”。1989年第1期的《图书馆学通讯》发表了白国应先生的《中国图书馆改革10年(1978—1988)》一文,文章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图书馆活力不足的问题。时至今日,图书馆工作缺乏活力的状况并未得到多少改观。那么,究竟什么是图书馆活力?其内涵与标志是什么?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图书馆活力的内涵活力原指生物的生命力,借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作为社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既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以及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两大因素。图书馆活力正是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离开这两个要素,孤立地考察和理解图书馆活力的内涵,其结论是不可能正确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认为:图书馆活力是指图书馆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下激发出来的,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功能。简而言之,图书馆活力是指图书馆服务读者与社会、开发  相似文献   

7.
<正>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单行先生,192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教育学院,1948年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至今已在图书馆和教学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余个春秋。数十年来,他一边主持图书馆及教学工作,一边潜心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将自己工作上大胆的实践与学术上不倦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他务实、追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术特色,至今已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在日本图书馆协会会刊《现代图书馆》、日本图书馆研究会会刊《图书馆界》及国际图联主办的影响较大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多部,是国内少有的集图书馆管理专家与图书馆学学者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的,最近两、三年內尤为明显.198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回顾了高校图书馆事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形势,讨论了今后的方针、任务,研究落实了加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若干措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工作条例》),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2年12月,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专业期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我国创刊时间最早的图书馆期刊《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最早的地方性图书馆专业期刊《图书馆》和最早的全国性图书馆专业期刊《图书馆学季刊》的一些情况,并探析它们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本文作者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点问题》一文。十五年来,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深刻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文在综合考量环境变化和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尝试对影响图书馆发展的热门话题再做一次全面梳理,提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识字与素养、空间再造、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开放运动、公共数字文化与精准扶贫、图书馆改革、第三代图书馆以及“一带一路”与图书馆国际化等十个新话题。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11.
李兰 《兰台世界》2012,(16):12-13
京师图书馆成立于清代末年。1913年时,由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负责其实际管理工作。在此期间鲁迅积极参与了京师图书馆分馆和通俗图书馆的建立,著名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残本,也是在鲁迅的奔走与斡旋之下才得以移交  相似文献   

12.
周英 《图书馆杂志》2011,(5):111-112,96
我注意到北京大学王波先生的《快乐的软图书馆学》中的不少文章,都是首发在《图书馆报》上的。作为我国图书馆界唯一的一份周报,《图书馆报》从正式命名到现在不过一年多而已。一年的时光,于人而言,只是初生的婴儿,往往显得稚嫩、无助。不过,对《图书馆报》而言,套用一句别人用过的话,它一出生便风华正茂。这部分原因在于《图书馆报》的前身是《新华书目报》的《图书馆专刊》,已经有数年历史;另一方面,独立的这一年她长势喜人,生机勃勃,显示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带给我们许多的轻松和快乐。  相似文献   

13.
心灵通 《图书馆论坛》2006,26(6):353-353
2006年12月7日,《图书馆论坛》编辑部在广州召开《图书馆论坛》编辑部副主编、资深老编辑高炳礼同志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服务50年座谈会。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副馆长周国昌与《图书馆论坛》编辑部全体成员外。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林庆云等人。  相似文献   

14.
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普通高等学院图书馆规程(修订)》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适应了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新《规程》读者服务方面的条文比重增大了,内容也几乎是全新的。对照新《规程》,华北电力大学新落成的图书馆的建设和规划思路,与新《规程》的精神基本相符,突出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我最初知道《图书馆建设》刊物,还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期间的1983年,当时的刊名是《黑龙江图书馆》,实际上是这一刊物创刊的第四年。而对《图书馆建设》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还是1988年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笔者写了一篇《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发表在《图书馆学研究》1991年第2期。这篇是其继续,重点是研讨图书馆社会效益的评价问题。一、什么是图书馆系统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是图书馆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一。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使读者和社会更多更好地受益,以提高图书馆系统的社会效益。关于图书馆系统社会效益的概念,最近几年发表了不少文章,总的看,目前主要有两类意见。一类可称为“效果论”观点,即图书馆社会效益所要求取的,是社会效果,是“有益  相似文献   

17.
近几个月来,见到了一些同仁撰文提出“图书馆是生产力”的观点,如陈晓君同志写的“图书馆也是生产力”一文(《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2期),廖子良同志引用的“图书馆是生产力”(《图书馆界》,1992年,第1期)和“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部分”(《图书馆界》,1991年,第4期)等。今年,广西图书馆学会召开的年会,也对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报》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新华书目报社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协办的一份打通出版业与图书馆业的专业媒体,是国内图书馆行业唯一一份行业报。其前身是《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创刊于2003年9月,2009年5月《图书馆专刊》更名为《图书馆报》,经过近6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高的品牌知名度。该报于2010年1月1日开始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刊期为周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系统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面貌,重点叙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图书馆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评论了图书馆工作与技术的进步。全书史料丰富、脉络清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金陵大学《图书馆报告》的解读,梳理了刘国钧先生学生时代和毕业留校工作后在金陵大学图书馆取得的工作业绩:一是在金陵大学图书馆勤工助学期间承担的工作,提出刘先生撰写《儿童劳动与教育》与《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两文,并非仅出自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受相关教育理论的影响,也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作依托;二是《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应用和影响;三是不断呼吁、要求,最终促成金陵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造;四是抗战期间在成都维持并拓展金陵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内涵。文章力求将刘先生在金陵大学求学和工作的时段作为一个整体,展现他在金陵大学图书馆任职期间为图书馆所作的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