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应通过对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是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解决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存在诸多就业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及有关各方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缓解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单位的用人标准相一致,促进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深入地研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单位的用人标准。首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次,从高职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单位用标准的角度讨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影响因素。然后,研究了单位用人标准体系,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了目前单位用人标准的发展趋势,从而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最后,研究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视野下高职院校女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就业形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高职院校女生就业境遇差于男生。正视危机,寻找机遇,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是高职院校提升女毕业生就业率的理性选择。本文结合当前总体就业形势,分析高职院校女生的就业特点,从高职院校和女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化解就业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温州市3所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工作信息不对称、搜寻能力不胜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问题。为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6.
张欣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250-251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易初次就业、难优质就业,重快速就业、轻升学创业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参加某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进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如何回归职业教育本质,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路径,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高职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学历矮子",其就业渠道狭窄、就业质量不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该文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指导、校企合作、鼓励基层就业、开展创业教育等措施,可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我国实现技能强国的战略目标紧密关联,疫情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凸显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分析L市高职院校2015-2019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中的学生毕业去向、就业企业结构和毕业流向等三个维度指标,可知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落地难"、高职学生升学意愿强但渠道不畅通、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够高等.为此,应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建立产教融合有效载体等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培养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3所高职院校及3246名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稳定率低、工作满意度低、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等质量问题。文章从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探讨和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回答女大学生何以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营造两性平等竞争、就业机会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搭建平台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改变我国目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社会女性就业存在的性别歧视、性别隔离及劳动年龄的性别差异等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这对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性别平等、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发展生产力、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促进女性就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ocial justice demands that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irrelevant qualifications be made illegal. Just as historically it was seen as ‘natural’ fo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to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lass, gender, ethnicity, sexuality, disability and age, so (at present) most people see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irrelevant qualifications as ‘natural’. That ‘naturalness’ is challenged in this paper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rectify this injustice.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raws on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s of Australian young Muslim women to explore their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aspirations.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agency employed by Muslim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 ways they discover their own capabilities along their deployment of available financial, cul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under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s. The women’s accounts suggest that pursui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highly perceived as a key to girls’ success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in the present precarious neoliberal environment yet concerns over Islamophobia and gender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which may curtai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re presen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educational outcomes entail complex forms of negotiation, bargaining and resistance, stressing the ways in which class, gender,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terrelate.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校歧视、身份歧视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是学生、用人单位、政府三方参与的博弈过程,通过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求解,根据对混合纳什均衡解的分析,提出治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歧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观念误区、市场调节失灵、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以及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缺陷等因素均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其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是减少和避免就业中性别歧视,为女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当前就业市场中歧视女大学生的具体表现,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企业的趋利性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以及法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是导致歧视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从法律、经济和社会传统等角度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就业歧视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违背社会公正,加剧了社会矛盾.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就业歧视问题的规范零散且原则,适用性不强,导致实践中对于各类就业歧视现象的规范效果不尽理想.在对就业歧视进行界定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规范进行分析,归纳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制定单行《反就业歧视法》,并就就业歧视规定模式、适用范围、法律责任、判定标准、救济途径设计、举证责任配置等具体内容提出了对策建议,使立法从彰显立法态度转向满足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20.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就业结构失范、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智能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等主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应积极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应与时俱进,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自身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