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与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水灾害面前,企业一般既是受灾体,同时又是致灾体。家庭(包括个人)既是各种水灾害事故具体的、微观的承受体,同时也是诱发乃至是酿成有关水灾害事故的具体致灾体。由于水灾害的发生不可能根除,再加之家庭抵御水灾害的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城乡居民家庭和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水灾害事故的应对便是其家庭经济中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社会公共组织虽并不具有营利性,但其作为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在水灾害面前,仍会表现为一种微观单位在经济上的损失并进而与企业、家庭一道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总体。  相似文献   

2.
商业建筑空调水系统中环路阻力分布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管网水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路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管网进行优化调节,以使所有用户的水流量达到设计流量.根据一个商业建筑空调实例,分析了空调水系统中的环路阻力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对应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空调系统分区,其水系统各支路之间设计压力损失相差较大.为了实施有效合理的初调节,有必要进行管网的模拟初调节,掌握所有水系统用户的初始水量分配,且能找出管网中真正的最不利环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PAS)、聚醚多糖、聚丙烯酰胺、聚醚多糖及聚丙烯酰胺与PAS复合对水泥浆的泌水率、流动度及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醚多糖、聚丙烯酰胺、聚醚多糖及聚丙烯酰胺与PAS复合能明显降低水泥浆的泌水率,提高其早期强度;相比较,聚醚多糖与PAS复合后浆体流动性较好,且流动度经时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4.
动物虚拟水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水是在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水资源。缺水国家虚拟水的净进口能够缓解自身水资源紧缺的压力。虚拟水可被认为是一种可选择性水资源,使用这种额外的资源能够确保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虚拟水贸易可被认为是真实水资源转移的选择性战略。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水和活体动物虚拟水的概念,并通过计算,分析了缺水省区动物的虚拟水含量。最后给出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种类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虚拟水与虚拟水战略虚拟水是TonyAlla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虚拟水同时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如果一个不密集型产品给其它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水资源。事实上当前很多国家都以虚拟水的…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我国水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指出了我国水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校园环境、地方特色或媒体网络等。明确了我国水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如意义逐渐深刻、内容逐渐丰富、途径逐渐增加、团队逐渐扩大、成果逐渐涌现等。提出了促进我国水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如提高水文化教育重视程度、加强水文化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水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加强水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加强水文化教育国际视野等。  相似文献   

7.
自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以来,各高校纷纷采取行动,但水课治理仍存在推进乏力的问题。层级治理视角为水课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具体而言,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设计中,水课概念未能得到清晰阐释,成为一种模糊信号,借由行政压力被层层释放。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等接收这一信号,遵循模糊发包-竞争锦标赛、监督力度下降-努力程度下降、控制损失-反向信息不确定性的推进路径,产生竞争性、象征性、替换性、策略性等不同行为,致使政策实践沦为碎片化执行。突破水课的层级治理困境,需要审慎对待政策模糊性,突出高校的核心治理层域地位,关注不同层次间的张力,超越指标化操作的倾向,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8.
奥陶系灰岩水通过导水裂隙涌入矿井,造成安全隐患。采用帷幕截流进行防治水主要针对导水断层的赋存和特征,以及导水优势面进行注浆,阻断水的流通,是帷幕截流防治水的关键;通过断层性质、导水断层的优势面以及导水因素分析,提出了帷幕截留控制主要涌水通道的方法,成功解决了岩层水的涌入。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判别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的成因、明确产出水的地球化学差异,对该区气井生产数据与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研究区产出水的判别标准:凝析水——水气比小于0.2 (m~3/10~4 m~3),矿化度小于10 g/L;地层水——水气比大于0.2 (m~3/10~4m~3),矿化度大于10 g/L.同时发现研究区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矿化度——凝析水矿化度均小于10 g/L,且以小于1 g/L为主,地层水矿化度大于10 g/L,且以大于70 g/L为主;水型——凝析水以CaCl_2型、MgCl_2型为主,地层水以CaCl_2型为主;主要离子含量——SO_4~(2-)含量凝析水略高于地层水,其余离子含量地层水高于凝析水.由于研究区地层水与凝析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开展地层水研究中必须首先区分地层水与凝析水,确保分析样品为地层水,才能保证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0.
虚拟水是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Tony Allan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水资源观,在全球水资源研究和管理领域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的概念以及国内外虚拟水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湖南省虚拟水战略研究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湖南省虚拟水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4,(A0):19-20
各个民族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水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水文化的内涵各有特色且丰富多彩,如有的民族生活在江河流域,有的民族生活在平坝,有的民族生活在山区,有的民族生活在湖畔,这一切都决定了各民族的水文化有不同内涵,但是各个民族与水相关的观念、习俗所构成的文化都是存在的,仰阿莎湖水利风景区一带的苗族和侗族也不例外,他们长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水文化相互交融,传播,从而形成了相似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办崔家街村太平水官社火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社火活动中保留了祭祀社火祖师爷和庄王老爷的仪式;二是将水文化和社火有机结合在一起;三是保存了古老的祈水活动中的一些信息;四是太平水官十方居士祭拜太平水楼。  相似文献   

13.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用水去灌溉农业,为工业服务,生活更离不开水。从化学的角度、微观的角度分析水的结构,更让我们对水有亲近感,同时从水的电解实验研究水,对初中化学中水的电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2005年水足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足迹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环境影响的最好指标。本文以我国南方水资源丰沛省份——湖南省为例,构建了水足迹账户,计算了2005年湖南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以及水足迹相关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湖南省水足迹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通过对水足迹的结构、虚拟水流量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抓紧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影响研究,创新水资源管理观念、保障区域和国家水资源安全以及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水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在其水事活动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以水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其内涵主要是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的三维合一。全面研究少数民族水文化,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水文化学科建设,解决当代水困境问题,修复、重建水生态,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水关系更加和谐密切,以水景观为突出代表的精神性需求愈发强烈。2019年实施的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以全新的理念整治乡村水环境、改善水生态、塑造水景观,以生动的实践探索乡村人水和谐共生之路、水美乡村建设之路和水利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以我国首批水美乡村优秀试点县远安县为例,从沮河水系的现状出发,提炼出按项目水景观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和总体布局,并总结出了乡村水景观建设的三点经验启示:尊重自然,全面发挥“水”生态价值;以人为本,探索“水+”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传承文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西干渠常用的渠道量水方法、干渠目前的量水技术现状及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措施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彻悟后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发电厂汽水损失的原因、减少汽水损失的措施、汽水损失的补充方法及其蒸发设备补充水及其热力系统,从而降低发电厂补水率,提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水文化作为一种表达人水关系的文化,其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的角色。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追求着人水和谐的状态,这也是水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水和谐体现在水祀活动和水利活动两个方面,在活动中应该尊重水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