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2.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3.
卿樱哪崔茹娜翅鳄哆防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中,浅处无妨有卧这两句诗的原句是:“ 龙。”刘禹锡《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话相近的句10.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子,这两个句子是:“,”。有两句神来之笔,描写了小草坚韧刚强的生命力,表 2.《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与名句“靡不有初,鲜现新生事物怎么也扑灭不了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克有终”(出自《诗经》)相似的句子是·:‘· _”。11.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杜甫的《兵车行》中用以表现壮丁被抓的生死中有两个著名诗句,揭示了正义的事业像奔…  相似文献   

4.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5.
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这里笔者亦简述愚见,以企争鸣。我认为这两句中有错字,即“女”是“子”字之误笔。“兰”是姓,《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兰氏、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  相似文献   

6.
刘勰声律论的《文赋》引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声律》“知楚不易”句并非出自《文赋》的句子“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这里也不存在《文赋》脱文、《声律》篇原文错讹或刘勰引用失误的问题。该句是用《文赋》中讲作文安排音声谐声律会遇到困难一段的意思,但不是直接引用原文。它的意思是说,作文谐声律,知道应当避免的楚音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所谓被动句,就是说它的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可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这是第一种分法;一般的和特殊的,这是第二种分法;简单的和复杂的,这是第三种分法。有标志的被动句,如《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宠于卫君”,“见”和“于”就是一种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战国策·齐策》“今婴子逐,盼子必用”,“逐”是“被逐”。一般的被动句,可拿意义或被动标志为依据去识别,如前举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二例。特殊的被动句,如《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伐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解释作《希望》的动机时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当时青年的消沉,是一种“时代病”。《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中说:“中国现今的一部分人,确是很有些苦闷。我想,这是古国青年的迟暮之感。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拘禁青年、使青年“消沉”的“陈的桎梏”,不仅有延续了三千年的封建政治,还有封建主义的教育。《坟·寡妇主义》说:“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们经寡  相似文献   

9.
夏天的别称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朱夏《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或“长赢”,后人由此引伸为“朱夏”。晋傅咸《舜华赋》云:“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10.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11.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13.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一个句子是:______。2.在横线上默写《沁园春·长沙》的词句。  相似文献   

14.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5.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18.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语式”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里边,就比较详细地论及了这一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其范围的认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分析的着眼点逐渐归结到三个方面上来:一是整个句型的形式分类。已提出“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动·名·数量结构”、“动·名·名·动”、“动··得·名·动”等。二是典型句例的分类。张静先生在《连动式、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一气列举出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句子,集中反映了该种分类的最大限度。三是按照第一个动词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从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有关内容的具体阐述中看得明白。我们这篇文章想就第三种分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19.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统课文,不知教了多少遍,从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斟酌之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翻译也详备合理,易于接受。可最近发现,课文中“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一句,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为“赵王自郊迎”,感到很纳闷。“界”与“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战国策·魏策》上明明是“自郊迎”,司马迁为什么要改为“迎公子于界”呢?又《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对楚子问鼎”一事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有趣的是,《史记·楚世家》在记述这件事时也作了一处重要的改动: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在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中采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编者在注释中对“何时可掇”进行了解释,译为:“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如此解释,笔者不能苟同。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来表现作者渴望招慕贤才之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表达了诗人礼遇贤才之心;“明明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