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6,(1):87-93
MOOC以其彰显个性、开放共享、资源丰富的特征,突破了外语自主学习时空的局限。为成功实现自主学习,MOOC课程模式要解决学习者的动机、知识积累和创新、管理和评价等问题。在"大学英语阅读MOOC"课程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文章结合自主学习和联结主义理论,建构了MOOC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模式,并以自主发展为核心,帮助学生内生式增强自我负责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动态联接的学习过程中获取资源、创造知识,在多元交互的条件下管理和评价学习,从而形成良性互助、互进、互长的循环。  相似文献   

2.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广受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情境,MOOC要获得持续发展需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对学习者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个性化学习特点,分析当前MOOC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注册、教学模式、在线交流与评价、测试与成绩等方面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7,(3):118-125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使用的深度是影响MOOC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将MOOC和数据挖掘结合起来。文章深入到学习者的MOOC学习过程中,基于数据挖掘的思路,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了可用于监测MOOC学习过程的三个关键指标:学习者过程学业表现的测量指标、学习者过程学习投入的测量指标和学习者遭遇学习困难后的学习行为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学习者的过程学习情况。文章的研究,可为数据挖掘与在线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教师干预学习者的过程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旨在提高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STEAM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运用跨学科知识来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文章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以“STEAM”为基本理念、以“真实场景”为学习环境、以“自我目标的设定”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核心和以“多元评价方法”为手段的面向STEAM教育的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论证了模型对促进深度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结果显示学习者对模型中的“真实场景”和“自我目标设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期望能给研究深度学习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MOOC课程利用成效低、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依据各MOOC平台课程和知识的关系设计一款MOOC课程重构系统,并使用Jsoup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关键字分析,继而生成知识图谱,同时系统记录学习者学习状态,以便用户持续性学习,以期能为优化MOOC课程资源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现今移动终端工具使用的高普及率和学习者趋向碎片化的泛在学习习惯为背景,从用户视角对国内外6个具有代表性的MOOC学习APP进行评价。参考EduTools网络教学平台分析评价指标与德国MOOC设计质量保障标准(N=205)两个指标,归纳整合了MOOC学习APP评价指标,对MOOC学习APP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并作出评价。以此为参考提出MOOC学习APP的4点优化策略,即整合人机交互界面、优化关联功能兼容性、加强用户间互动交流、增加学习分析可视化,以期为MOOC学习APP的应用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7,(3):13-19
如何在MOOC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以国内外视频标注工具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将视频标注工具引入视频学习环境,并以MOOC平台为例,介绍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验证视频标注工具对深度学习特征的支持,分析了基于视频标注工具的学习过程,以解决视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交互不足、缺乏知识的内化与批判性思维等问题,实现基于视频学习的深度学习。文章的研究,可为MOOC平台的设计开发与MOOC环境下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有目标有体系的碎片化学习能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本文调查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碎片化时间进行英语词汇习得的现状,探究利用互联网进行碎片化英语学习的价值,为学习者提供英语词汇学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开放课件(OCW)运动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应运而生。从OCW到MOOC的发展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OCW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而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共享,也对我国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①深度学习以知识深度加工、思维深度发展、意义深度建构为价值追求,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情境性是知识的根本特征。"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对新信息  相似文献   

11.
面对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其中。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思维起源于疑难"为逻辑起点构建了"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大学生学习模式":即"问题—搜索—阅读—交流—写作"大学生网络化学习模式,以将碎片化信息加以整合并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增强大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深度学习以知识深度加工、思维深度发展、意义深度建构为价值追求,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泛在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与之伴随地是信息消费中的碎片化、多任务和浅层读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依托于"语义图示"所开展的研究,提出一个有助于提高学习深度的方案——语义图示工具模型。作为一种帮助学习者达到深层学习的工具,语义图示工具的设计超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支持。该文首先追溯机器学习和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发展;接着在语义图示工具的设计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专家系统作为后台支持,以实现可视化语义建模、语义推荐以及动态模拟的核心功能,这些功能旨在通过语义图示帮助学习者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以超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后,该文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语义图示工具中的几个核心功能,以示例如何通过可视化的语义图示超越碎片化的语义获取。  相似文献   

14.
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近年来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兴在线学习模式。它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使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学习管理系统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媒介,当前大多数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主要面向传统网络课程,仅支持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单方面访问,对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多交互性的MOOC课程模式支持不够充分,因而有必要对当前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进行改进。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在已有的LTSA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交互代理和知识代理两个元件,使学习资源数据库的知识可以随课程的进展不断更新,学习者之间可以构建学习网络,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5.
智慧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教育的新范式。智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焦点",学习者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智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我导向的、基于学习情境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习者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的意义建构上,深化和扩展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学习者个人和集体智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活动理论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要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MOOC更强调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并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师生交互点燃了国内外众多学习者的参与热情。为此.通过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MOOC的特点,分析MOOC学习活动的类型、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者角色以及分布于社会网络中的交互信息等因素,尝试构建一个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为MOOC课程在国内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适合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具有个性化、主体性、社会性、多样性等特征,它的推出及在教育、工作、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方式.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对学习的影响,可将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在线交谈、个人信息检索、个人知识管理、协作学习和生成学习等类型.应用社会性软件,学习者不仅可以快速从网络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处理,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同时能够实现与其它学习者的交流和信息分享,促进信息向知识的转化,促进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碎片化资源是适应现代学习特点的资源形式,但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认知障碍。如何将这些资源组织起来,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学习路径是碎片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文章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阐述了构建碎片化资源时节点选取和关系描述等。赋予碎片化资源优先级和学习进度属性,运用知识地图技术将知识、资源组织起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MOOC学习者的视角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506名MOOC学习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MOOC学习者对于同伴互评的态度趋于正向,其相应的自我效能也较强,因此同伴互评能显著影响MOOC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并且同伴互评的次数越多者,其自我效能越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网络课程因资源粒度过大、时间过长难以满足学习者微型化、碎片化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碎片化学习资源特点及其认知特性,从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技术开发及实现方式三个维度,提出了网络课程的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拆解"与"重构"设计开发模式。利用虚拟切片技术拆解并重构了从知识碎片化到知识单元与知识主题的结构化研究。以"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为例,开展了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案例研究,对其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碎片化学习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微型化、碎片化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完善知识结构与夯实知识水平,及时弥补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不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