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妮 《江苏高教》2017,(11):74-7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为讨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追求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讨论目标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讨论过程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讨论结果的合作性和独创性相结合。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时,应提出贴近学生的讨论主题,留足学生讨论的准备时间,指导学生讨论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反思讨论结果。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既重理论又有较强的实操性,而"对分课堂"教学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两者有很好的契合度.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引入"对分课堂"模式,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将讲授、内化吸收以及讨论三个环节相结合,增强学生接纳度、参与度、获得感.从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优化考评制度等方面探索,实现心理课堂"助人自助"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式更侧重于结果性评价,这一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效,提升评价机制的合理性.1.课堂评价凸显人文化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接纳和尊重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随机评价就是学生课堂生活中最自然、直接、及时、有效的过程性评价.课堂随机评价的方式很多,书面的、口头的,甚至体态  相似文献   

4.
课堂讨论作为最常见的教学形态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遭遇诟病.从词源学上重新定义课堂讨论,解析积极课堂讨论所包含的"内在丰富性、表达逻辑性、结论学理性"等基本特征.对课堂讨论进行重新设计必须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即让学生成为讨论设计的中心、让思维成为讨论设计的核心、让积极成为讨论设计的重心,通过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再设计,使积极课...  相似文献   

5.
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选取名师展示活动的一节视频课"力的分解",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与课堂观察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研究,分析教师及学生的语言特点、教师教学风格或倾向以及课堂内容和课堂互动,总结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构建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课采取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上教学包括视频、拓展资源、章节测试、在线讨论及一问众答五个模块;线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线下课堂教学由理论教学与翻转课堂——课堂活动教学构成;教学考核采取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也精彩。  相似文献   

8.
课堂讨论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积极有效的讨论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讨论的方式主要包括理解性讨论、探究式讨论和辩论式讨论,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采取相应的讨论方式。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使讨论积极有效,使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习惯,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将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建构模块"。"建构模块"的内容由学生分组准备PPT课件并授课展示,教师作为课堂主持人组织课堂提问和讨论,并由学生、教师对该过程进行共同评价。实践证明,这一翻转课堂模式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业成绩的多元性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华 《中学教学参考》2014,(22):113-113
<正>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讨论后得出结论的方法。但不是任何内容都可纳入讨论范围,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而艰深的内容又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那么,如何选择历史课堂讨论的时机?一、捕捉学生的"疑点"学生想象力丰富,观点有时新奇、独特甚至错误,教师要善于用错误的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如讲授戊戌变法的背景时,笔者利用《时局图》展示了列强瓜分  相似文献   

11.
微课视频资源能够还原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为语言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对分课堂(PAD)调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将课堂分离为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其占一半课堂时间的"隔堂讨论"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将微课和对分课堂(PAD)相结合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微课视频资源补充、拓展课堂学习的不足、以对分课堂的各层级讨论保证、强化学生的实际语言操练时长和频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主体局限等缺陷。除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过程性考核方式以外,增加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解决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在课程评价中,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在课堂讨论环节,增加学生的相互评价,解决了课程评价主体的局限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提出基于问题和工程案例为导向的课堂创新教学,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为主转变,以过分重视结果为主向过程和结果结合为主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理工大学全校通识课程《英语诗歌选读》3个班共360名学生为试验对象,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过程性考核试验。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和进行课堂作业演示、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表现实时评估,辅以课堂点名和课堂测验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试验表明,过程性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实施过程性考核是提升人文通识课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翻转课堂"通过"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过程的翻转,在师生角色、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课堂。提供多元的课前"信息传递"方式,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以学定教、先学再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过程性评价,坚持多元化评价,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即把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一次对分课堂由三个环节构成: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下自学;师生课堂讨论。这一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对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并认为教材的选用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来自多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已经实践了对分课堂,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此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希望成为中国特色的大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新课标下的课堂讨论如何开展这种讨论?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有待我们去做一番探索和研究。传统的课堂讨论,通常是教师全权设计一个讨论题,整个讨论基本上按照教师的课堂预设不折不扣地进行。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讨论,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展开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讨论中,有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提出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自然生成过程,即教学的生成性。这种生成性既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也体现教师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课堂讨论,既要以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而形成性评价则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6:4的比例相结合,各取所长,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选择性的应用多种评价手段,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王静 《成才之路》2012,(25):16-I0012
正当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正逐渐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传统的"满堂灌",逐渐被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所代替。但是,个别老师生怕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担心冷场。在这些老师心中,学生"缄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本人认为,化学课堂上的"缄默"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要给学生"缄默"思考的空间。缄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停止一切思想活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对话,是一种无以言表的默契。在化学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缄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区别在于是否能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单纯学习接受型向分析研究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