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服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霍夫兰"说服模型"揭示了说服效果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本文借鉴霍夫兰"说服模型"及与说服相关的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说服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传统政治理论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令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更加与时俱进,还可以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话语权同时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一种类似"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唐丹  吴曼云 《传媒》2017,(24):83-85
新的网络环境下,"两微一端"作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思想传播领域的疆界与触电,拓展了人际交流的渠道与途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两微一端"顺势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进行教育模式创新,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极大的考验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两微一端"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将直播、个性化等概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谭秋浩编写的《"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行与思》一书直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常态和新问题,既突出理论探讨,又重视经验总结.面对"微时代"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等,发展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充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宋锡辉直面问题的探索意识宛如一股清泉流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正本清源,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步步地寻求着发展,众多的学者、专家站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作出了智慧的贡献和独到的见解。一本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能引人深思,能激发学术领域内的共鸣。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就是如此,作者宋锡辉用立场鲜明的态度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作出剖析,通过锐利流畅的文字展示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  相似文献   

6.
宋丽敏  李晓娥 《兰台世界》2016,(12):113-114
周恩来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掌握并表现出了高超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但不局限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尊重工作对象,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模范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的方法是说服",应灵活多样和顺时而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周恩来的这些理论主张,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的思想处在一种由"需要"决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相对主义为一种愤世嫉俗的社会和政治关系观创造了一片沃土,造成了情感的混乱,使道德与政治、信仰与理性、私领域和公领域之间的模糊合法化,这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使民主成为了受利益冲突支配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智媒"时代的"网络之争"更加激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和巩固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网络政治鉴别力、"网络虚拟领导"作用、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网络学习意识。提升入党前教育针对性、加强入党后继续教育、精心设计理论与实践关联环节、健全监督和问责的制度等,是提高大学生党员网络思想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吸取了前人哲学思想,从自然宇宙观到社会政治观到人生观,建立了一套颇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在陈子昂思想中,种种学说影响错综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中。这种思想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集中体现为他的一整套以“安人”为中心的理论,并形成与自然宇宙观和社会政治观密切相关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庄俊举 《科技与出版》2023,(11):104-116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不断创新与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已从国际政治向世界政治转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海外利益不断扩大和延伸,学界加强对国际组织的研究,增强了中国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了一些研究议题,如气候变化、卫生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国际政治学研究议题,特别是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被设为一级学科后,学界更是对其历史、理论、议题和方法等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创新和发展的内容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推进国际政治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方面,国际政治类期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篇通过王夫之先生"知"与"行"统一的教育主张,回顾其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具有初步民主思想新教育的历程,深刻反映了政治与经济领域巨大变动下,以王夫之为脊梁的思想、学术领域进步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黄振华 《中国出版》2016,(10):69-69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得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社会道德的要求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应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予以研究。那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切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3):13-13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本书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促进了其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博弈、"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间的博弈、"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博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筑"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共存共荣的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互信度;提升传播内容的真活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准受传者的脉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来源及其主要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晶 《兰台世界》2015,(3):135-136
"集腋成裘"的《吕氏春秋》自成书后由于种种原因备受冷落,但书中围绕为秦国一统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指导性理论含有丰富的政治思想,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思想的有效总结,研究这些政治思想对现在我国政治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婷 《东南传播》2015,(12):139-140
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数字鸿沟"使得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加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数字鸿沟"出发,通过阐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该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弭"数字鸿沟"的对策和措施,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杨燕红 《出版广角》2015,(9):108-1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担负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本文结合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就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出版工作展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5,(3):36-37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王双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7875161506102015-03 55.00王双群所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例)》是一本系统讨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著作。其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坚持将内在机理的分析与外在机制的探求结合起来,在系统阐发培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慎言"是我国传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传播实践。就其来源而言,"慎言"传播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是个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  相似文献   

20.
阿伦特从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命题中发掘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划分的最早起源,但彼时的"私人领域"与今天的"隐私"概念——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有着霄壤之别。古希腊公私领域的划分有一种等级秩序,公优于私,但在自由主义传统中这种秩序遭到质疑,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古希腊整体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如何产生并转变为与其背道而驰的现代个体主义的隐私思想?本文尝试从源头上考察这一历史过程的发生、过渡和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