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以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为纽带,深化"4T一体"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标准及培训认证体系,重构基于企业信息化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互兼互聘,共建双师结构教学与技术服务团队;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2.
康佳  庄西真 《职教通讯》2019,(15):52-57
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互兼互聘模式的开展,提出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教师互聘中心。首先,阐述了校企教师互聘中心这一机构的内涵,设计出互聘中心的机构组成。其次,制定互聘中心的运行模式,包括人员聘任、职称转换、培训与考核、薪酬待遇等内容;最后,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保障互聘中心运行的可行性路径,从而促进校企教师互聘中心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定文  谢帮灵 《广西教育》2022,(15):122-126
本文阐述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依据产业需求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群、对标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建设、互聘互兼打造“双师双技”教学团队、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策略,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改革实践为例,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胡柏翠 《成人教育》2013,33(2):50-5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重要保障的教学团队建设,必须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共享校企合作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同时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影响、辐射能力,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校企互聘共培对高职院校、企业、社会三方都有重要意义,结合校企互聘共培的难题,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新模式。该模式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出发,具有可行性,可解决校企互聘共培存在的历史难题,实现校企共赢。该模式由教学企业成立、互聘和共培三个环节组成。基于教学企业的互聘共培模式可保障企业、高职院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青年教师、高职学生五方参与主体获益,促进校企合作深入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校企“双元”协育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策略:选聘企业名匠担任导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校企互聘互兼;加强校企合作,创编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备信息化资源;借助“云课堂”平台,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课后自我检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林玉森  信丽华 《教师》2010,(22):23-23
石家庄铁道学院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完善专任教师与外聘专家的“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的措施,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果负责,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铁道学院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完善专任教师与外聘专家的"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的措施,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果负责,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6):F0003-F0003
通过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培训体系”、下厂锻炼,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对高职财经类专业重视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制约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企业深化合作育人机制、健全校企合作过程共管机制、完善互聘互兼机制、共同分享合作成果,政府介入校企合作活动,制定激励和约束企业的行为,这是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4份“教师培养培训”教学成果奖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获奖成果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企业实践、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如何建”的问题。研究认为,未来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研发能力、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国际化能力和数字素养的培养培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重点应从中职、高职拓展到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到职业院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从教学为主的创新团队建设拓展到不同类型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办学的要求之一,而与行业协会合作又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专业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或者没有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没有更好的发挥企业的作用。本文正是探索在校协的基础上如果进行教学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律。研究发现,升格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招生制度、课程体系等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圈子。高职院校没有实现校企利益对接,企业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利益责任共同体。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构建校企功能互补耦合、教育责任拓展、业务相向渗透的深度合作模式,具体改革路径是: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共同体,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制定校企人员互聘交流和实习管理责任分担制度,加强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团队建设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模式,增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团队建设制度并积极塑造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是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之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故受到国内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共推互聘项目"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为例,探讨建立并完善编导专业服务社会的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在教学中导入真实项目的项目式教学,实现社会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做到校企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引、培、聘、兼”等方式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科研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方式提高团队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相似性。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建设,其组织特征是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目标特征是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工作特征是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三教”改革,路径特征是以打造校企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在团队建设路径上,应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夯实学校主体责任;细化团队建设规划,规范化特色化保障团队协同创新;落实团队建设举措,系统化实践化提升团队教师能力;固化团队建设成果,综合化体系化梳理团队特色影响;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方式需要改革。就目前来看,存在定位不准,校企合作教育制度缺位;结构失衡,教学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清,团队内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受限等困境。因此,必须深挖校企合作的潜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发展;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管理制度;加强团队内部分工,促进团队内部成员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集群依托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深化"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在构建"一线五岗、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开放、共享互补的实训体系,打造现代食品设备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互融、双兼互聘的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促进了学院与企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发挥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有赖于校企深度合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精心培育。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高职教学团队基本状态的分析,探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