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发展体育教育产业几个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是国家宝贵的战略性资源,是一种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发展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产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体育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通过树立新的体育教育观念,理顺体育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体育教育内在的投资与收益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发展民办高等体育教育,积极推进产学训研协同发展,建立高等体育教育产业新体系。 一、转变传统高等体育教育观念,树立体育教育产业观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义务教育,认为教育就是消费性公益事业,应当由政府…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这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竞争”、“协同”、“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与概括。这个新目标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  相似文献   

3.
协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组合协调,按照一致目标行动而促成的一种资源交互作用。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供给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中心,相关供给主体完成优势资源协作的运行过程,网络化治理体系的嵌合可有效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创新与发展,并加强协同供给主体之间权责分明、信任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突破行政机构对公共体育服务过程的协调与监管困境,将于同一畛域内促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轮协同驱动供给运作的结构态势,遵照相应网络化组织原则重塑协同供给的规则、意识、环境、关系、价值等要素,为此达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粘合"弹性网络,体现多元协同供给的组织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4.
沈海生 《武当》2023,(3):57-5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美日两国“家校社”体育共育实践特征并得出域外经验与启示。美日两国“家校社”体育共育实践特征:完善的顶层设计,被组织力提供共育保障;丰富的项目实践,构建起组织化共育纽带;有力的社会组织,自组织力增进共育效能。对我国的启示:完善顶层设计,形成组织化内外合力;创新实践形式,构建协同育人纽带;增添内部活力,提高自组织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探讨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指出高校体育要改革发展.必将面向社会,与社会体育结合,社会体育延续着高校体育,无论在场地、器材、指导人员、项目和组织管理上期待高校体育的加盟.二者的结合将更好地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是强化终身体育教育、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的最佳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终身体育为主体的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是高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从而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施“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相似文献   

8.
一国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等诸多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互动。该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体育产品(产出),体育产出可简化为:(1)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2)国家竞技实力的增强。体育产出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性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性。体育产品的这种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共存,社会福利性与商业开发性共存的双重特性,是体育资源合理配王的难点之所在。影响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思想认识、组织形式、法律平台。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浪潮,创新发展现代化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现代体育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把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先进、更有利。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部分高校会加入课外辅导,也是大家所认知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而这正是现代教学的瓶颈。本文根据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探索“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校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体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在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方面的重要改革,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加以尝试。本文在阐述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对俱乐部进行管理的常见模式,并提出了建立激励和创新机制、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校内俱乐部与社会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结构性改革的特征显著,体现在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的体制结构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组织结构转变、从金牌至上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结构转变、从服务国家的单一价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价值结构转变。面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竞技体育存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结构亟待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还未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后备人才的组织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新时代的竞技体育要尽快补齐结构性短板,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均衡协调的运动项目发展新格局,发挥竞技体育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庭体育的现实价值包括:提升家庭成员健康水平,夯实健康中国之基;增强家庭稳定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代际体育参与的互动性,助力全民健身战略的普及。家庭体育治理的困境表现为群众体育政策制定逻辑忽视了家庭的衔接作用,垂直型体育管理结构的“基层淹没”使得家庭体育治理缺乏有效支撑,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性较弱,体育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家庭体育治理中的作用尚未凸显,家庭体育开展的内在驱力不足。在破解家庭体育治理困境上,一是调整群众体育政策制定逻辑,重视家庭体育的衔接作用;二是健全垂直型体育管理结构,强化家庭体育治理的组织支撑;三是增强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推进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一体化发展;四是创新政社合作形式,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在家庭体育治理中的活力;五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吸引市场组织参与家庭体育治理;六是引导父母形成科学的教养方式,增强家庭体育开展的内在驱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社会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同样问题,目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及如何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规格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不减少体育类招生总数的前提下.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同时降低审批新上其他有关体育特色专业的门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变目前高校专业单一、课程设置陈旧、毕业生难以适应或融入社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刘旦  齐晓爽 《体育世界》2014,(4):107-108
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育人才,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学校,更应该面向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建设和运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孟然  张彪  郭兴 《体育教学》2023,(1):37-39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健全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想,预示着家、校、社三方协作的育人机制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通过研究得出体育的家、校、社共育方式是符合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如今还面临着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校社体育脱节等影响因素,本文描绘了未来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建设蓝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个村寨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运用社会转型和失范理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现状进行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社会内部的矛盾,产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约束力失效的状态。其具体表现在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上的行为目标与手段、行为目标与意义之间不够平衡,行为冲突、组织混乱、意义匮乏、核心形式丢失等方面。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失范的成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政策性的失误;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资源共享等社会力相关理论,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各高校乒乓球队伍的竞技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归纳高校乒乓球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主要有校校合作路径、校企合作路径、校政合作路径、校队合作路径和校协合作路径等,选择符合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途径,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而此种变化的合理性往往体现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进入21世纪,在坚守“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宗旨下,“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等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成为中小学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纵观新中国中小学体育目标的演进可以发现其如下特点:伴有政治色彩;逐渐向人性化转变;目标向多元化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其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当下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为探究江苏省高校“校企协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归纳协同理论内涵与校企协同特点,从国家、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等角度出发,分析出当前高校培养体育人才出现的问题,即: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不够、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相关制度守旧、校企合作深度缺乏、思想意识有待提高、高校体育专业设定不合理等。建议:在江苏省体育事业高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完善校企协同的政策机制、构建与规范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校企协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促进江苏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新课程的人文主义倾向与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559-560,F003
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与评价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现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展学生潜能”等浓重的人文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师应重新角色定位,由“传道、授业”者转变为“传道、引导与合作”者;由“管理、控制”者转变为“组织与促进”者;由“师道尊严”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以尽快走进新课程。并与之形成角色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