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各种各样移动设备的普及,轨迹隐私保护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作为轨迹隐私保护的一个方向,国内外开始慢慢建立起一些较为成熟的度量机制,常见的有基于k-匿名保护机制的隐私度量方法、基于跟踪的度量方法、针对特定匿名系统的轨迹隐私度量方法等。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了一种基于假数据轨迹隐私保护技术的隐私度量标准,从发布假轨迹上点之间的关联性、发布数据所包含信息的精确度以及攻击者所拥有背景知识多少三个方面进行轨迹隐私保护度的全面度量。  相似文献   

2.
谢卫红  常青青  李忠顺 《现代情报》2018,38(11):136-144
现有学者从多个视角出发,应用多个理论来研究网络隐私悖论。迄今为止关于隐私悖论的成因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也缺乏对现有研究的系统梳理与理论整合,这有碍于隐私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检索和收集关于网络隐私悖论的国外文献成果,通过对文献系统性的回顾,对国外网络隐私悖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系统介绍了隐私悖论相关概念、隐私悖论成因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个理论整合的框架。这一框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将隐私悖论相关理论间的关系展示出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隐私悖论的形成机理。最后,结合现有网络隐私悖论研究的不足为国内学者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为在个体隐私保护实践中存在“高隐私关注-低保护行为”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厘清隐私保护行为的内涵,从“态度-意愿-行为”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其形成的原因,重点分析促进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的隐私关注前因驱动作用和隐私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结果/结论]通过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是隐私关注的重要前因变量,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认知下,通过转换为隐私关注才能促进隐私保护意愿和隐私保护行为的产生。以上作用关系印证了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意愿和行为的关键联系。隐私保护意愿中介效应的发现扩展了对隐私保护行为的认识,回应了隐私悖论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阅读隐私政策是个体使用互联网应用前需要面对的事项,也是触发隐私保护意愿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以保护动机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隐私政策文本特征(篇幅/提示)对个体隐私保护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设计2(高/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2(长/短隐私政策文本篇幅)×2(有/无隐私政策提示线索)组间实验,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隐私政策本文特征对个体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存在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文本特征能激发个体隐私关注,促进其产生隐私保护意愿;另一方面,文本特征也能诱发个体情绪耗竭,降低对隐私保护的意愿。同样的文本篇幅,有提示线索要比无提示线索更能促进被试的隐私关注、隐私保护意愿并抑制情绪耗竭发生。在控制了提示线索后,短篇幅要比长篇幅更能促进被试的隐私关注、隐私保护意愿并抑制情绪耗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即时通信软件(IM)、手机终端应用及社交网络(SNS)来发布个人真实信息,网络将以往零散的碎片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体信息,造成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个体隐私泄露的渠道和类别,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个体隐私感知风险以及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特征:个体特征差异(受教育水平、网络经验)导致隐私关注差异;信息关联及商业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与隐私关注的变化相关;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影响;个体隐私保护行为(常规保护、技术保护)因隐私风险感知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6.
刘子龙  黄京华 《情报科学》2012,(8):1258-1262
从理论基础、研究层次、研究方法、技术背景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国外信息系统领域信息隐私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瀛  杨芮 《情报杂志》2023,(1):152-157
[研究目的]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旨在为政府部门数据隐私管理提供思路,提高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保护水平。[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所面临的隐私保护困境,通过对发达国家隐私管理框架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开放数据实践,构建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研究结论]从制度创新、隐私科技和隐私管理实践3个方面出发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分别讨论了每个环节的核心管理要素、流程及工作要点,为政府部门系统地开展隐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师斌  李凯  严建援 《科研管理》2018,39(4):64-73
随着LBS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LBS用户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用户认知过程引发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重视。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对其中个人隐私问题的有效关注。本研究以公平理论和价值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从个人隐私信息视角出发,探索LBS特性对用户使用意向的作用机制,构建LBS用户使用意向的认知过程模型,并利用264份有效问卷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先,LBS平台的个性化和互动促进特征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都有正向提升作用;其次,互动促进会增加用户的隐私关注,而隐私政策会减少用户的隐私关注;最后,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正向提升其感知价值,进而增加LBS使用意向,而用户的隐私关注会降低其感知价值,进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意向。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环境中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隐私关注量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基础、维度、应用领域及主要贡献四个方面对西方成熟的隐私关注测量量表进行系统的评述,发现CFIP和IUIPC量表更加适合于中国情境下的研究需要.进而,采用418位在校大学生和年轻企业职员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与CFIP量表相比,IUIPC量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收敛效度,更适用于中国情境.与国外研究相悖的是CFIP作为一阶模型的效果比二阶模型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意义] 当个体(原始所有者)将其敏感信息披露给他人(共同所有者)时,原始所有者的隐私保护不仅取决于本人,还取决于共同所有者,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共同所有者保护原始所有者隐私的动机。[方法/过程] 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对信息敏感度的范畴进行扩展,同时包括原始所有者的敏感度和共同所有者的敏感度,并基于该视角分析共同所有者保护原始所有者隐私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共同所有者保护原始所有者隐私的动机取决于共同所有者自身关注的问题和与原始所有者有关的问题,前者包括共同所有者的信息敏感度和感知愉悦,后者包括原始所有者的信息敏感度和遵守意愿。此外,共同所有者的信息敏感度和感知愉悦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程度与原始所有者的信息敏感水平有关,后者的敏感水平越高,对前者的影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2.
王小燕 《预测》2012,(1):14-19
顾客担心个人隐私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是其不愿意使用网络银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网站上张贴隐私协议和隐私印章,能提高顾客对网络商家的信任和使用意愿。为此,本文以网络银行为研究背景,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探究隐私协议、隐私印章对我国网络银行顾客信任及其使用意向的影响作用,并应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98个有效调查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隐私协议、隐私印章两者既会直接正向影响顾客对网络银行的信任和使用意向,又会通过信任这一中介变量,对顾客的使用意向产生间接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据隐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通过对国内外数据隐私保护状况的分析,提出我国可以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相关法律制度、采取技术防范等策略来进行数据隐私权的保护,这些策略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隐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从制度的角度,调查英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的制度支持,为我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构建提供参考,从而为政府保护公民隐私提供工具。[方法/过程]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英国为例,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网站内容的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阐述英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对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内涵与特质、实施主体、实施阶段、适用情形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英国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演化。[结果/结论]提出推进隐私阈值分析、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注重第三方审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由于担心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们对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心存疑虑,严重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旨在给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网络隐私法律框架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产生了基于市场运作的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为了减少网络用户担心隐私遭到侵犯的不安全感,不少网站加入网络隐私认证计划.本文介绍了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运行机制,以及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第三方认证机制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尊重隐私、保护隐私已逐渐被现实社会所认同,然而对为什么要保护隐私以及隐私的价值仍各有歧见。西方社会对隐私保护的辩护主要有绝对价值论和相对价值论两种思路,两种思路都是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的,与以集体主义为背景的中国社会不相符合。在集体主义的框架内,也能对隐私的保护提供有力的辩护。保护隐私不仅能增加个体的福利,而且能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拓展数字代际和隐私保护行为视角回应现有研究关于隐私悖论的争议,为社交媒体的隐私保护提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对1760份全国性样本数据进行U型关系检验及代际的调节作用检验。[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经历与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存在一种“U”型关系,隐私悖论仅存在于隐私侵犯经历增长的前半段;隐私保护倦怠中介隐私侵犯经历对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并可以被用以解释隐私悖论现象;数字原住民群体虽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隐私保护倦怠,但更容易摆脱隐私悖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以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依据,开展我国社交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合规性评价。[方法/过程]采用自下而上的编码方式对17部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进行范畴提取和归纳,构建合规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7类17个社交应用的26部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开展总体合规性和重点指标合规性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所选取社交应用的总体合规分值为75.34分,合规性一般,婚恋交友类的合规性最高,博客/微博类最低,各类和各应用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围绕个人信息生命周期的个人信息管理相关内容合规性较好,"未成年人信息保护""Cookie及同类技术的使用"和"联系与争议解决方式"的合规性低。完善社交应用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应以"隐私设计"理念为指引,增进内容完备性,提高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强化用户权利保障,持续开展政策监管,改进可获得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智能腕带在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加隐蔽且难以感知的隐私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智能腕带用户的隐私披露意愿。[方法/过程]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依据隐私计算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围绕智能腕带用户的隐私决策过程,对影响其隐私披露意愿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超过300名智能腕带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再基于回收的304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隐私计算理论在智能腕带场景下同样适用,复杂的情景收益导致非理性的隐私披露;主观规范和设备信任正向影响感知隐私决策收益,感知被动性正向影响感知隐私决策风险。  相似文献   

20.
刘娟  仲伟俊  张建强 《软科学》2023,(8):126-133
以《微信隐私保护指引》颁布实施设计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间窗口对比检验微信隐私政策更新带来的用户评价变化。首先进行断点回归分析,验证隐私政策更新前后的用户评价变化,然后探究了隐私政策更新在不同隐私偏好用户之间的影响差异,最后通过控制数据观测时段和设计伪测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隐私政策更新总体上导致更低的用户评价,但其影响在不同隐私偏好的用户之间有显著差异;低隐私关注者更加在乎政策更新造成的不便,因此降低评价;高隐私关注者更能体验隐私安全带来的好处,因此提高评价;隐私政策更新后,高隐私关注者的评价甚至超过了低隐私关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