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编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设置偏颇;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混为一淡;将学科课程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等同起来。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容结构,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和学科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五、课程组织与意识形态渗透 已选定的各种知识如何进入教材和课程?这反映了教材与课程的组织和内容表达形式。伯恩斯坦用分类(classification)和框架(frame)的概念来分析权力与课程知识组织的关系。分类指内容之间界限维持的程度,涉及到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框架指教学关系中,可能被传递的知识和不能被传递的知识之间界限的明显度。他认为,权力维持着“分类”,并通过不同强度的“框架”而实现;“框架”则调节着相互作用,即社会化的形式。伯恩斯坦运用“分类”与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教材,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惟一的“法定课程”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但也有的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课程教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由课程教材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课堂教学。理想的课程(课程改革方案)、正式的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时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的“所识”、“所能”——理解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深入分析课程理想是课程评价的终极尺度和梳理出历史上产生的四种课程理想形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的课程理想,至少应该涵括四大理念:一是树立为世界的教育和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的远大抱负,二是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三是树立“整合”的教育、课程价值观念,四是创建“整合”型课程范式;接着阐明渗透新课程理想的课程评价的新观念有:课程评价是课程研制的有机环节,课程评价主体具有独立性,树立大课程评价观;最后指明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为渗透着课程理想的教育目的目标、课程研制主体、课程学习主体、课程组成成分和课程运行效果等五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受课程专家Goodlad(他提出了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的启示,我们可以把学前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理想课程、师定课程、儿童的经验课程。所谓理想课程主要是指由课程理论专家精心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正式颁布的课程。而师定课程则是指由教师本人理解并实施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陈传东 《新课程研究》2010,(6):70-71,8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儿童的经验,造成学科课程和儿童经验脱节。由于教学的最终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经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创造儿童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关注儿童的经验,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关注儿童的生活,创造儿童的课程可以从重视儿童的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由教改联盟发起的以教育理念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以“行政院教改会”为主体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三次教改是集中大量的教育专家学者、教科书出版商及一线工作教师推动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1998年9月30日,“台湾教育部”颁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9年9月又正式颁布各科领域的课程教材纲要,并开始对民间书商依据课程纲要编辑的教科书进行审查以供各学校选用,同时积极办理新课程教材与教学教法研习,加强师资培训。从2001年9月起在台湾地区实施九年…  相似文献   

10.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最能捕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调查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形势、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存在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导向”和“学生面向”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学生“知”与“行”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改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出路和措施是推进实践教学战略、面向学生战略、优师战略以及优化学风战略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通过整理、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外有关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明确了幼儿园课程整合与幼儿整体发展观的关系,分析出目前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本趋势,对今后幼儿园课程如何进行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和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基础。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实施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杜志强 《天中学刊》2006,21(3):11-13
新课程改革在教师实施环节中,一些地方发生了衰减,而在另一些地方却不断增强。这是因为,人们把以往课程领域研究的视点放在了实行课程之上,忽视了领悟课程的研究。其实,实行课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领悟课程的优劣。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领悟课程对新课程改革的衰减和增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课程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课程观出现已40年,但对其之剖析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结构主义课程观的合理内核,这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在不笼统否定或肯定它的同时,分析了这种课程观的症结之所在。随之我们以超结构为基本概念对其提出了改造的建议,并提出了弥补其缺陷的一些设想。很可能这对于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学课程模式的创新必须要实现运用经济学分析政府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三个目标。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本土化"和"本专业化",核心是政府外部经济行为的分析以及政府内部经济行为对外部经济的影响和效应。在教学方法上,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课程管理的意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管理是当代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国内外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域。明晰课程管理的意涵,厘清相关概念之异同,是课程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辨析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课程领导之异同,从而揭示课程管理的意涵,以深化课程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我是你非"、"我主你从"、"有用无用"的关系。由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其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和研究中所运用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抽象层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它们从多个方面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就其应用而言,则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形式的课程理论蕴含着不同的实践观,对课程实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也是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新社会运动的发展以及各种课程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使得以往课程研究的线性、程序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范式受到强烈的冲击。教育活动深藏着文化与政治意涵,课程是意识形态承载、表达与传递的方式。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等都充满了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课程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权利意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关注课程政治学研究、课程的全球势力、国际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变革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将是未来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与意识形态分析的前沿议题和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地方高校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专业课程分流的具体课程体系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方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对ESP课程需求分析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综述,主要涉及需求分析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和实践案例。指出ESP课程需求分析在实践中应遵循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并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