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互式语言能力的表现包括发起互动、恰当地回应他人的互动行为、进行双向会话、维持互动等,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技能。语言行为法作为应用行为分析的一个分支干预方法,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可以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交互式语言能力。文章以一名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交互式语言能力的干预为例,探索提高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交互式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典型特点之一是社会性发展障碍,目前国外有许多针对孤独症谱系儿童的社会交往干预方式,近几年也出现了视觉文本干预方式的研究,因此,需要对视觉文本干预方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查询、整理和分析,发现各研究结果均显示出视觉文本干预能够增加儿童积极的沟通行为,社会交往也能够泛化到新的同伴、新的环境以及新的刺激当中。  相似文献   

3.
你的孩子是否回避与人对视?是否重复旋转某一物品?是否只吃几种食物?作为家长,你需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孤独症的趋向。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也被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以社会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以及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4.
葛雯 《教育》2022,(7):94-95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包括语言发展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认知障碍.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普遍有缺乏明显的情感、缺乏对人的关注、缺乏眼神交流和远离人群等表现.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除了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及沟通障碍外,行为问题也是其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儿童通过自我刺激行为满足自身感觉需求,获得感官舒适。高频率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消极影响,也会阻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针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一名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索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阿斯贝格症儿童的评估与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斯贝格综合症 (Asperger’sSyndrome ,AS)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 ,及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评估与儿童孤独症有所不同 ,但在干预与治疗上可参考孤独症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闭症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 1.自闭症的定义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的发展性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它是一种终生的发展障碍,影响到自闭症人群的社会交往。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障碍有三个: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因此这三个障碍也被公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也主要以这三个障碍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会交往问题导致其在人际交往、学业成就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领域面临较大挑战。以往研究多在传统认知理论下解释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问题的发生机制。近年来,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重视身体体验以及认知、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具身认知视域下,主张通过运动干预并利用新兴技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儿童特指那些在行为、言语交流和社会性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方面,情绪理解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社会交往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综合前人研究,系统介绍了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的新近研究成果,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潮流,孤独症儿童因其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障碍,在融合教育中面临诸多困境。采取质性研究范式,从家长的视角探讨孤独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困境,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都会面临学业成就、情绪行为、社会交往、适应行为四个方面的困境,并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其困境程度受孤独症个体认知、行为、所在融合班级文化环境及老师和父母期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绘本的可读性及丰富的图像和色彩,将社会交往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儿童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知识学习)、演(情节表演)、作(绘本创作)、练(技能练习)四个教学环节开展绘本教学,帮助儿童逐步从感知、体验、参与再到主动发起沟通,有效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潜在类别,并根据语言障碍对不同亚组的影响,为不同类别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干预目标。方法:采用社会反应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孤独症行为量表的语言分量表对227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孤独症谱系障碍存在4个潜在类别:中度社交障碍组、重度社交障碍组、中度孤独症表现组和重度孤独症表现组;(2)年龄对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显著;(3)语言能力对孤独症核心症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相较无重复刻板行为的中度和重度社交障碍组,语言障碍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成为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并存的中度和重度孤独症表现组。结论:语言能力不同的孤独症亚组,其核心症状表现也不相同,亟需的教学干预目标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患儿的父母罹患心理危机与障碍的可能性高于正常儿童的家长,其中,焦虑是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普遍心理.研究以罗杰斯个人中心治疗理论、认知疗法理论和新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孤独症儿童家长焦虑团体辅导方案,并将活动方案实施于11名孤独症儿童家长组成的团体,共进行8次团体辅导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焦虑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对降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情绪对孤独症者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孤独症者情绪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情绪理解、面孔加工、情绪能力干预和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情绪理解包括心理理论、共情能力和情绪解读能力;面孔加工包括面孔觉察、面孔识别;情绪能力干预主要包括运用绘本、教育戏剧、虚拟现实技术、镜像视觉反馈和绘画进行干预;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包括述情障碍、面孔抽象度。该研究结果对孤独症儿童情绪教育、干预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音乐治疗是康复与音乐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治疗+”主要体现在音乐治疗与科技手段、教育康复、医疗手段和心理治疗的联合干预上,能够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语言、共同注意、社交和情绪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未来应继续加强对“音乐治疗+”联合干预的实践与研究,注重本土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领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孤独症儿童核心障碍的教学中。文章结合国内外增强现实技术在孤独症儿童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社会交往和沟通技能、注意力与情绪能力、学业技能、生活技能四个方面,阐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孤独症儿童教学中的积极效果,对现有的局限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障碍三类典型特征为例,探讨孤独症发生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基础.前额叶、杏仁核、颞叶、梭状回、眶额皮层等脑区和镜像神经元结构多被认为与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的发生有关;胼胝体等脑区体积、Broca区等脑区活动、MMN、P1、N1、P3、N4等脑电活动或能预测孤独症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神经基底节、尾状核、扣带回等脑区活动在出现刻板行为方面可能发生作用.孤独症儿童某些脑区的发展滞后将致其他脑区活动增强,即存在补偿机制.此外,提出进行真实情境研究、发展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范围及注重补偿机制研究,将可能成为孤独症神经基础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小学数学课堂中,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参与比较困难。为了使1名六年级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更好参与数学课堂学习,为将来适应普通初中学习生活打下基础,针对其问题行为,通过实施前提干预策略和综合教育策略,包括功能性干预、回合实验干预、画图训练干预、类别配对干预、学习情感干预等,提高其多项能力,帮助其积极融入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0.
视频游戏干预是一种现代辅助技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用户在视频设备上进行游戏互动,并产生视觉反馈的干预方法。归纳和梳理近年来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视频游戏干预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要采用严肃游戏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的干预方式提升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干预效果方面,认知训练的干预效果低于社会性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干预效果。我国未来应重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的干预,鼓励学校合理使用视频游戏干预法并防止儿童游戏成瘾,同时注重视频游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