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荀子与孟子都信崇孔子,并以其为学习楷模,但两人的学说却相去甚远。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有段批评子思与孟子的话,可看作是对思孟学派的总体评价和基本定位,可见荀子与孟子乃至思孟学派之间学术相抵牾的症结所在。荀子的批评除了思孟学派学术本身存在缺陷这一因素外,还主要源自于他与思孟学派学说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哲学史上儒、道、墨、法等几大哲学流派。与此同时,与哲学体系相对应的美学体系也建立起来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周易》、《乐记》的思想为核心,形成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是以其道德论、人性论的仁、义、礼为思想核心,强调美必须合乎“礼”、“仁”、“义”,认为美的本质就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义利观思想,其作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6.
礼是荀子承继孔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子对如何推行礼有不同考虑。孔子在治教分离之际以“仁”说礼,将“仁”扩充为礼的精神内核,诉诸人的道德自觉,为恢复传统制度确立内在的道德根据。荀子说礼则强调礼法、君师,试图提供一种弥合治教、重归“治教合一”的方案而使大道遂行。二子说礼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面临不同的政、教环境,因势而为说。  相似文献   

7.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规范。但是,从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主流思想不断强化“礼”的等级观念。统治者实际的政治操作是外儒内法、崇儒尚法。“仁”的道德标准,包括《论语》的说教,是要求老百姓去做,统治者并不照此约束自己。我们在古代很难找到几个符合儒家“仁德”标准的皇帝。萧公权说:“孔子陈义虽高,而弟子之能力行者极少。”(《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孔子那么善于教学,都没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完人,现在我们就别为难中学教师了。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10.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孟子先祖孟孙氏家族与孔子渊源深厚,而孟子本人又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故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尊之为"圣人",一再表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的心迹。由于孟子的行迹、际遇、学行志趣多与孔子相近,因此,自汉儒开始,便以孔、孟并称,视孟子为孔子衣钵的传人,孟子的"亚圣"地位也逐渐获得了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12.
作家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的《孟子》,(共七篇),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民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第八辑中《邦家之政》一篇,是阐述战国时期儒家为政观念的简文,但其中却充斥着如节俭、薄葬、均分、尚贤等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观念与几乎同时代的孟子为政观念颇有不同之处。与孟子相比,持《邦家之政》为政观念的一派儒者更近似《荀子》中所提及的主张与墨学相近的"俗儒"。就现有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孔子之后,"子张之儒"其主张与墨学最为接近。由此观之,将孟子定为荀子认为的"俗儒",综合现有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乃是后世对《荀子》的误解。按荀子对于"儒效"的理解来看,将主张与墨学差异极大的孟子定义为"雅儒"似乎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以下凡引《论语》者,均不再注出处),人心思定,人心思治。孔子试图以“仁”这一付甘苦之药,消弥战祸,抚绥百姓,匡正天下。只是他把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当时的权势者,遂使理想终成泡影。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元至顺元年,孟子被朝廷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祀于文庙。至此,自中唐时由韩退之倡道统并在《原道》中将孟子认作孔门正宗嫡传开始的孟子升格运动才告终结。但宋明以来被视为儒门嫡传的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并不能在孔子的言论文本中直接找到理论源头。孟子在“性善论”、“仁”以及“学与思”等问题上与孔子皆有根本性的思想分歧。因此,关于孟子思想为孔子后儒学“正宗”的传统说法,乃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论《左传》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