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台山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其幽秀神奇的自然景色和附丽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名胜遗迹、人物传奇,称誉中华古文明。天台山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有着鲜明的学派特色,并在儒学、佛学、道学、山水文学、生化药物学、茶道学、武术学等方面展示出辉煌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创造和重要的地位,并对东亚各国文化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台山是浙江省的东部名山。它以佛道宗教文化为主体,是浙东唐宋文化的杰出代表,并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天台山诗歌在整个天台山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天台山文化的瑰宝。天台山诗歌是天台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天台山文化乃至于浙东文化奠定基础,为天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文化积淀,为开发和建设浙东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台山是浙江省的东部名山。它以佛道宗教文化为主体,是浙东唐宋文化的杰出代表,并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天台山诗歌在整个天台山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天台山文化的瑰宝。天台山诗歌分类研究有助于理清诗歌类型,呈现天台山诗歌总体风貌,为进一步研究天台山文化乃至于浙东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天台山是浙江省的东部名山。它以佛道宗教文化为主体,是浙东唐宋文化的杰出代表,并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天台山诗歌在整个天台山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天台山文化的瑰宝。研究天台山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呈现天台山诗歌的总体风貌,理清浙东诗歌发展的脉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天台山文化乃至于浙东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于2022年11月29日在浙江天台山和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同步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驻华领事等参会。他们围绕“和合文化与共同发展”主题,对话参会学者,共论和合之道。本届论坛着重讨论了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构建和合文化话语体系、天台山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深化了和合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天台集》是有关天台山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送别诗在该总集中占有较突出的比例。从《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主要传播者是帝王、僧道和文人,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帝王提倡、僧道游方、文人与僧道交游、文人游览,正是这四种传播方式的合力推动天台山文化走向繁荣。因此,以传播学的角度观之,《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与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事业是前提,文化产业是基础,市民素质是关键。台州文化大市建设可从实际出发,结合积淀深厚的天台山文化,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着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天台山宗教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9.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这在唐诗里也有反映,有些作品记述了天台山道教的宗教行为,最主要的有导引服气、炼服丹药、研习经书、举行斋醮仪式等,这可以为天台山道教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而学校主题文化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主题的文化创作应该以内核和外延作为指导原则,注重挖掘优秀的文化理念,实现文化品味的提升,才能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皖山茶发脉久远,且在唐宋时期位于全国顶级珍品之列。皖山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皖江文化的内涵与风采。对皖山茶文化系统地发掘可为皖江地区名茶资源的继承发展提供可鉴亮点与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13.
九华山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千年传承,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九华山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影响着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汉传佛教音乐的一种,被应用于各种宗教仪式中,随着时间的积淀,其对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开始渗透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文章就九华山佛教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各种音乐形式展开调查分析,试图在佛教文化的视域下探究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有之,根据西方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分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国外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演变。这种变化既是学校文化理论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15.
文化选择与文化定位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文化路向的迷失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危机,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确立主导性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使命;学校文化的重建与选择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应清楚地认识自觉与自然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力求将学校文化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学校文化的积淀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具有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并使之形成一定的理想、信仰、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功能。目前,学校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崇,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厘清,操作层面也还有一定的偏差。文章作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关注学校文化的设计和规划、关注学校文化的载体更要关注学校文化软环境的支撑。学校管理者在践行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过程中,面对纷繁的社会文化要认真的进行选择、提炼、积淀和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培育和丰满学校的特色文化,才能生成和丰盈学校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文化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学生发展工作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文化生态建构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和文化运作的机制。敏锐觉察儿童发展的势头,顺势开发儿童潜能,将学生组织建成文化生态系统,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文化生态组织、学校文化生态能源及功能、学校文化活动设计角度和主要活动形态几方面探讨了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打造文化高地是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区域内各市州呈现出加快发展、抢占文化高地的竞争态势。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必须立足五溪文化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确立“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努力把怀化建设成武陵山片区文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从英国和欧洲传统文化角度来探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西方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通过对该系列小说文化场景的分析,作者试图说明欧洲深厚的巫术文化,传统的基督教救赎思想以及欧洲悠久的寄宿学校历史为该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