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情感残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令人担忧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什么是情感残缺呢我们知道,人类的三大情感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与每一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又是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的情感。如果对亲情、友情、爱情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最起码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其情感是残缺的。另外,对正常的人情世故或人际关系一点都不懂,也属于情感残缺。亲情依血缘而定,由于当代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而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却出现了问题。父…  相似文献   

2.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父母与子女心连着心、情连着情,子女对父母也怀着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因此,如何发挥这种亲情在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一、如何培养和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要充分发挥亲情在儿童教育中的感染作用。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和加深与子  相似文献   

3.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父母与子女心连着心、情连着情,子女对父母也怀着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因此,如何发挥这种亲情在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 1.小明明的出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依照法律规定,父母和小明明之间就建 立起了() A.亲情关系B.经济关系 C.权利与义务关系D.收养关系 2.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其家庭结构是() A.联合家庭B.核心家庭 C主干家庭D.单亲家庭 3.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这句话表明() A.家就是有房子的地方 B.家既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又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 C.家就是寄托感情的地方 D.家是束缚个人发展的地方 4.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 () A.按舆论导向孝…  相似文献   

5.
一、借助亲情,以情育情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情感表达=7%的语言 38%声音 55%面部表情。父母对子女刻骨铭心的爱会使子女在耳渲目染的温暖亲情背景下,模仿父母的情感表达。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子女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父母要善于运用手势,表情,姿态,语气,具体形象,明确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为子女提供一条循迹跟进,具体可感的路径。 如一位父亲获得了一笔奖励费,兴冲冲地回到家里,要儿子陪爸爸到税务所去一下。一路上儿子不解地问父亲,是不是税务所也知道你得奖啦?不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品味亲情”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说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父爱母爱,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回报,正确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  相似文献   

7.
一、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内涵 亲情,从古至今都是各种艺术载体下灵感的源泉.也是世代相传的至善至美的情感。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既指父母与子女之情,也指兄弟与姊妹之情,还包含长辈与晚辈之情。在心理学上,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对双亲、亲属和家庭最原始、最无私的自然感情,是个体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父母情感温暖对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亲情感温暖分量表、母亲情感温暖分量表及积极心理品质评价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市某所初中241名随迁子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情感温暖与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亦与其积极心理品质有显著正相关,随迁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2)积极心理品质在随迁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真情告白     
世界上有一些乐章是永恒而生动的,那是两代人用亲情与爱情写的。世界上有股温存是永远浇不熄的,那是两代人用亲情与爱燃烧起来的。作为上代的生命的延续,下代人总是沐浴在上辈们无微不致的关爱之中,下代人对父辈们的获重与仰慕永远刻在心中。父亲说:“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最无私的。”面对子女,父母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金钱、感情、关爱甚至更多更多。不仅仅因为子女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延续,更多的也许是因为它们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子女负责,教会他们如何对自己负责是他们一生的信念。这种爱无私到他们只想更多的付出,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上完《背影》,我的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出那幅令朱自清先生几次流泪、致无数读者感动不已的“背影”。下一堂课。自然是写“背影”——一般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父母和子女亲情的作文。我上过好几轮《背影》,都让学生写亲情作文,但收效都不大。不少学生觉得写不出什么,写出的作文也十分平常,甚至还有学生把“作文选”中的一些段落移植来交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辛勤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后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承诺、亲情的责任。我曾经在《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映衬这句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朱朴 《留学生》2010,(5):48-48
曾经以为.天下亲情都一样.可到德国留学后,才知此话偏颇。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亲情的看法,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东方家庭在传统”孝道”的影响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在子女成年后依然延续,  相似文献   

13.
亲情教育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情逐渐淡化,父母异地求职,造成亲情疏远;娇纵子女,造成子女对亲情的淡忘。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亲情;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感悟亲情;让家长与孩子不拘形式地多沟通,让学生珍惜亲情。  相似文献   

14.
对119名高成就和111名低成就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父母教育态度与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与低成就组相比,高成就组父母对子女有更高的期望,尊重子女的意见与选择,给予子女较多的鼓励而不是惩罚与责备,在批评子女进会顾虑其自尊,与老师联系时能客观地评价子女的优缺点及讨论其需要改进之处。高成就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较少使用“惩罚与严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人格发展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352名16岁以下儿童进行测量。结论:(1)父母拒绝、父母过分保护与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过分保护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3)母亲情感温暖和子女性别之间呈显著相关,母亲对男童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4)父亲过分保护和子女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父母偏爱和父亲文化程度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6)深圳特区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型和过分保护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对情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情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情的升华.在其写情小说中构筑了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园地,体现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时编织了以婚姻契约为基础的两性道德梦想,主要通过婚姻的基础、男女的道德操守两方面表现出来.作品中也表现出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亲和教育是中国教育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对充分发挥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与学校、社会或其他青少年教育的场所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以“爱”为主要内容的亲情,这是家庭亲和教育的天然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伟大的人类之爱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爱是任何他人不能剥夺和代替的,这是施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心理条件。教育理论与实践均证明了家庭亲情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   亲和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事教研工作已多年,对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经历和感受,并尝试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认为家庭教育的方式很多,但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子女慈爱而平等,与子女互进而自成。一、慈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慈爱即是仁爱、仁慈、仁厚的同意语,其意为长者对年幼者的仁慈怜爱,均有同情、慈善、宽厚、爱护和帮助的意思。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表达意思和增进理解的前提条件,只有爱才能使彼此之间的情感、思想、认识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种最纯真的爱,它里面除了有血肉联系的爱,更有亲情的爱。父母爱子女是一种责任,这种爱是本…  相似文献   

19.
“亲子教育的实践先于概念的形成。”“有关亲子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以至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亲子教育的规范、统一的概念。”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如胡育学者认为“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它包含有亲职教育和亲情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一为‘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二为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赵晶学者则认为“亲子教育是以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为对象,以增进父母和子女关系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雍晓芬 《双语学习》2007,(5M):103-104
亲情是中国人的情感核心,可是,亲情在新的时代却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父母与女儿之间。本文立足池莉小说《心比身先老》,通过主人公康珠遭遇的亲情问题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