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翁之意”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以为,“醉翁”的真正之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是个正直的官吏,他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仍然心忧国事,仍以民之乐为己之乐,仍以民之忧为己之忧。寄情山水(“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山水之间”只是“醉翁之意”的形式,而不是其实质。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3.
再次捧读《醉翁亭记》,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忽然读出了新东西。因为在这句话后,欧阳修接着说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既然“不在酒”,为何又要“寓之酒”呢?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相似文献   

4.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是《醉翁亭记》的名句,《教参》对此  相似文献   

5.
一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无疑是一种偏颇的观点,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道理。美德与智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子曰:“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意思是说:恭敬地恪守志向,言行上不要疏忽,这样就可以成就高尚的道德,道德养成便可以产生智慧。元代郑德辉《玉粲登楼》曰“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修身者,智之符也。”这些都指明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其实,任何一种美德总是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也是人类经验之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道德规范,向人们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也揭示了每个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7.
千年名作,魅力持久,原因何在?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得每一遍阅读都能给我们新的感悟。《醉翁亭记》正是这样的名篇。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把它读懂了,看透了,因为作者明明白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嘛!而笔者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水”。《醉翁亭记》的第一层内容是“醉”,是因酒而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的第二层内容;第三层是“与民同乐”,这一层的意思在文中有很明确的表现。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作者秘而不宣的第四层内容。当然,作者秘而不宣,读者却…  相似文献   

8.
(一) 欧阳修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山水如何,全在自己心中。有人说,山美、水美人更美,是自己的感觉。有人说,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再美的东西,也  相似文献   

9.
上海版高二第三册课文《诸子喻山水》,精选了诸子中儒、道、法、兵四家对于山水的哲思感悟,内容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以山水之悟作为核心.初读文本,学生就能感受到诸子思想的丰富.儒、道、法、兵四家的观点互相碰撞,打开了学生看待山水自然的视野:从土石为山中看到儒家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从海纳百川的自然胜景中看到法家治国为人之道,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看到道家以柔克刚之“性格”,从水的变化无常中领悟兵家因地制宜,决胜千里的军事智慧.在分析山水特点与哲理感悟的关联时,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不同哲理.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中渗透出浓厚的生态智慧。生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诗意地栖居在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的诗歌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中渗透出浓厚的生态智慧。生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诗意地栖居在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的诗歌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醉翁亭记》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谪居滁州任上所作。文中获罪被贬的“醉翁”之“意”虽掩饰得精妙,但只要“觇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捉纬捻经,追踪作者神思,亦可觅出“醉翁”之真“意”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段话,句式连环套迭,判断看似矛盾,语言吞吞吐吐,深“意”连续转移,五个判断顶针回复,  相似文献   

1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每当想起欧阳修的这句话,眼前就出现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头,怀抱着一坛酒,惬意地坐在凉亭中,欣赏着环滁皆山、蔚然深秀的美景。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慧的鲜花永远开放在儿童的手指尖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源于“动手之间”,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靳泰曾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其实,智慧早已悄悄地潜伏在我们心中,它时时都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掘,去提升。  相似文献   

16.
郑一舟 《师道》2014,(10):22-24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对话”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很多所谓的对话性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他们在课堂上创设的只是师生之间的伪对话平台。我们很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学识结构上必然是不对等的,因此不少教师所苦心经营的对话空间只是导向早已预设好的问题结构或者范式,或者导向伪民主的聒噪,而没有真正智慧的长进。学生为演员,老师为穿针引线小丑式的“热闹”课堂是这种对话演绎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但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而“乐”,人们却有不同的解说.有人说他乐在“治滁有方”,有人说他乐在“与民同乐”.其实,正如欧阳修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乐是在“山水之间”.对于瑯玡山水,作者有一段专门的描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相似文献   

18.
杂谈三则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山水如何,全在自己心中。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再美的东西,也难以让每个人满意。山水本是自然,关键看自己是否悦纳。就教师而言,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有一副赏心悦目的心情,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能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它;即使水不是很清纯,也能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它。山有巍峨与雄浑,也有幽静和俊逸;水有飞流与壮阔,也有飘逸和轻柔。无论是富饶还是贫瘠,也无论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壁画山水,虽然不是独立性的艺术,但是它的内容很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是指十六国晚期至唐代的作品。它比新疆石窟同期壁画山水要成熟,表现也较写实。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在菱角形中画大量的重重叠叠装饰性较强的须弥山。这种须弥山,在石窟壁画中是“藏中露”。莫高窟的壁画山水,变化较多,它的特点是“露中藏”。新疆与敦煌的壁画山水各具不同的风格,在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